试题与答案

我国现行的通关制度,采用“先报检,后报关”的通关模式。()

题型:判断题

题目:

我国现行的通关制度,采用“先报检,后报关”的通关模式。()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7/0721/cd27f9b7485c4be3555bf26277d0355d.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参考答案:B解析: 第一代头孢菌素对肾脏毒性较强,青霉素发生过敏性休克的频率很高,第三代头孢菌素对β-内酰胺酶最稳定,第二代头孢菌素的口服品种是头孢克洛。

试题推荐
题型:选择题

图中纵轴表示太阳高度,AB为晨昏线,ANB为经线圈的一部分,其中,N为北极点,经线NA为64°W。据图回答问题。

小题1:此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太阳直射20°S,64°W

B.太阳直射20°S,116°E

C.太阳直射20°N,64°W

D.太阳直射20°N,116°E小题2:比较ANB的长度与晨昏线AB的实际长度,正确的是(  )

A.ANB的长度大于AB的长度

B.ANB的长度小于AB的长度

C.两者长度大约都为2万千米

D.两者长度大约都为1万千米小题3:下列判读:①AB为晨线 ②AB为昏线 ③AB线上各地此时正好日出 ④AB线上地方时为6时 ⑤AB线上各地此时的太阳高度为0°。正确的是(  )

A.①④⑤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①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②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③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④,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1.下列词语在文段中指代的对象,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玩物”指和祥林嫂一样贫穷受苦的人。

B.“无聊生者”指像祥林嫂一样生活无着落难以活命的人。

C.“厌见者”指“我”和所有认识祥林嫂的人。

D.“活得有趣的人们”指鲁四老爷等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人们。

2.文中②“总算”一词的意思是(    )

A.祥林嫂终于死去了,“我”不必再为她感到不安,算是了却一桩心事。

B.祥林嫂终于死去了,她总算得到解脱,不再受痛苦的折磨了。

C.祥林嫂终于被迫害至死,这是不可避免,无可奈何的事情。

D.祥林嫂终于死了,不会再令“活得有趣的人们”怪讶了。

3.画线③全句的含义是(    )

A.凡是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使讨厌见他的人不再见他,这对别人或对他自己,也都还不错。

B.祥林嫂这个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死了,讨厌见她的人不会再见到她了,这对别人和对自己,也还都不错。

C.这是愤激而沉痛的反语,表现了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D.这是激愤而沉痛的反语,表现了对祥林嫂的同情和对鲁四老爷的憎恨。

4.文中④“惊醒”的含义是(    )

A.从沉思中惊醒

B.从睡梦中惊醒

C.从麻木中惊醒

D.从迷惘中惊醒

5.选出对第二段文字意思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    )

A.嘲弄鲁镇的人们沉浸在迷信的、落后的、麻木的生活状态中。

B.揭示出沉重的封建礼教与封建迷信氛围扼杀了死者又麻痹着生者的社会现实。

C.暗示这种虚伪和残酷的社会现实不会维持多久的时间。

D.悲愤地控诉祥林嫂的死在鲁镇活着的人们中没有引起一点反响。

6.对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描写冬天肃杀的景象,使读者对祥林嫂的惨死更加同情。

B.烘托“我”强烈的压抑和悲愤之情。

C.表现社会的黑暗,世道的炎凉。

D.预示着寒冬过去,春天即将来临。

查看答案
题型:综合题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

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 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制”

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

有详尽的规定,不遗琐细地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史》

材料二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

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图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节选自康有为1898年9月递呈光绪皇帝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三 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

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以下是一组图片材料。

图一:清代的长袍马褂

图二:西装和中山装

   

图三:“ * * ”时期人们的穿着

图四:当代绚丽多彩的服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有关服饰的规定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特征?(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有何主张并说明其理由。(5分)

(3)图二与图一相比,图四与图三相比,说明图二.图四服装发生变化的政治和思想因素(8分)

(4)在材料三中,从图一到图二,从图三到图四,你能看出中国服饰变化有什么趋势?从这

种变化中,你能得出中 * * 在不同阶段各有何精神追求?(6分)

(5)综合以上认识,中国近现代服饰的变化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3分)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