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选择对《生命与和平相爱》这篇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这篇散文,从一个人写

题型:选择题

题目:

选择对《生命与和平相爱》这篇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这篇散文,从一个人写到一个家庭,从一个家庭写到一个民族,始终把人物放在一定的民族背景下去写。

B、文章第一段先写了对犹太人的基本印象与了解,目的是要引出所介绍的人物戴维。

C、这篇散文主要介绍了犹太青年戴维及其成长过程。

D、这篇散文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探寻戴维这个优秀人物的成长经历,以此引出了犹太民族的智慧文化。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7/0721/0a5d861097ba19dd4d651a1ab6203473.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1)心脏内的瓣膜.即连接左心室和主动脉的动脉瓣、连接右心室和肺动脉的动脉瓣、连接左心房和左心室的房室瓣和连接右心房和右心室的房室瓣.它们均起单向阀门作用,使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由心室流向动脉,...

试题推荐
题型: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里近代史上中西冲突的第一件事,这件事从表面上看来,是因通商上的隔阂深了,借烧烟而爆发的,实则通商上种种的症结,郁而必发,烧烟特其导火线耳。其结果,中国因兵力不敌,英人逼迫江宁,清人不得已,于江宁议和,订立条约(一)开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二)进出口税,则秉公议定。(三)割香港岛。

材料二:从五口通商至甲午之战,为中国受外力压迫之时代。自甲午之战以后,可谓中国受外力压迫而起变革之时代。革新之源动力有二:(一)士大夫,(二)平民也。前者侧重于政治改革,后者则较易注重于社会方面。前者,康有为等之主张变法维新代表之。后者,孙中山之革命代表之。

材料三:1927年9月9日,毛 * * 领导了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由于处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加之缺乏作战经验等原因,起义遭受了挫折。毛 * * 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创建井冈山根据地,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井冈山道路。

(1)材料一中的“烧烟”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内容推断,“江宁”是今天的哪座城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二回答,“革新之源动力”中的“士大夫”侧重于哪方面的改革?“平民”的代表是哪位历史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三问答,毛 * * 开创的井冈山道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