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在谈到他的科学研究体会时说:“20世纪70年代,人们

题型:问答题

题目:

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在谈到他的科学研究体会时说:“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是由3种夸克组成的。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3种夸克为了寻找新夸克,我决定建造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3种夸克,因为3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所以这个实验被费米国家实验室和西欧核子中心拒绝了,认为是不可能的。1972年到1974年间,我们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的夸克。这就表示,以前说只有3种夸克的观念是错的,有第四种夸克。有了第四种,就有可能有第五种、第六种,把以往的观念改变了。”(见2000年5月2日《人民日报》) 上述科学发现过程在认识论上对我们如何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

答案:

参考答案:

解析:(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关于物质结构模型的理论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实践标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3夸克模型”是当时条件下人们实践所形成的真理性认识,然而实践标准本身又是不断发展的,丁肇中博士进行的新的实验,提出了由4种夸克组成基本粒子的新理论,取代了旧理论。 (2)在发展着的实践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4夸克理论的发现,也没有结束真理,还会有5夸克、6夸克等新理论。 (3)人们要发现和发展真理,必须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发扬创新精神,不要被已有的理论和实践所束缚,敢于对现有理论提出质疑、善于思考、敢于实践,创造出新的理论与新的事物。[命题出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思路剖析] 认真分析材料便可以发现,其实问题都围绕着实践和认识的相互关系展开的。 20世纪70年代大多数人都认为自然界只有3种夸克,因为“3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而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则认为可能还有其他夸克的存在。后来的实验也证实了丁肇中的科学预言。这表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3种夸克模型”是一定条件下的实验得出的科学结论,有其真理性,但随着实验手段的进一步发展,丁肇中在新的实验条件下提出了“4种夸克模型”,用新的认识取代了旧有的认识。这表明: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实践标准既有确定性又有不确定性。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对真理性的认识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最后,要总结丁肇中是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勤于实验,才能够提出4夸克理论的。这表明:人们要发现真理,推动真理的发展,必须从实际出发,发挥主体能动性,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必背考点] 实践和认识的相互关系、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应试对策] 回答以材料为基础的论述题,首先要认真审阅材料后面的问题,充分挖掘材料信息,发现材料中与问题相关的关键词,其次是分析关键句、关键词所蕴含的哲理,从不同角度对材料进行抽象概括,即用哲学相关原理加以论述。 从答卷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考生离开题目提供的材料而单纯论述原理,这反映出考生对这种材料式的论述题不适应。因此必须注意,论述时要把原理与材料紧密结合起来,避免理论实际“两张皮”的现象。

试题推荐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