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20分) 材料:2008年9月1日,中国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这个

题型:论述题

题目:

(20分) 材料:2008年9月1日,中国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这个里程碑的背后,是中国教育发展前所未有的大提速:2004年,启动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7年春,免除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2007年秋,实施新的高校和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2008 年秋,全国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党的十七大把教育发展列为加强和改善民生之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学杂费的免除是坚持哪一发展战略的具体做法?(4分)

(2)从材料可以看出我们这样一个十三亿多人口、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靠什么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5分)

(3)从材料可以看出,我们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已经把教育摆在了怎样的战略地位?为什么?(8分)

(4)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什么的竞争?(3分)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7/0708/a7657e03903f55622f5350e865c14884.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答案:B

试题推荐
题型:阅读理解

This is a story from a meeting held by some people and two things in nature. We call it the Four-Sided Talk. Let’s “listen to” everyone carefully and find out what they think.

People: We have lived on the earth since ancient times. The earth is our home. Now we regret what we have done to our home!

小题1:What’s the United Nations’ decision in the Four-Sided Talk?

A.Set an Earth Day.

B.Find out what is making the pollution.

C.Hold an international meeting.

D.Protect and love the earth.小题2:What doesn't the old tree tell us?

A.He’s afraid to be cut down some day.

B.The trees have the longest lives in the world.

C.Over-cutting teaches people a lesson.

D.People are destroying the natural environment.小题3:What will people do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① Over-use the resources. ② Beautify the earth.

③ Start a global group.   ④ Protect the earth.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现代文阅读,回答下面的题。

洞庭一角

余秋雨

  ⑴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这次去洞庭湖,一见岳阳楼,心中便想:又是它了。一零四六年,范仲淹倡导变革被贬,恰逢另一位贬在岳阳的朋友腾子京重修岳阳楼罢,要他写一篇楼记,他便借楼写湖,凭湖抒怀,写出了那篇著名的《岳阳楼记》。直到今天,大多数游客都是先从这篇文章中知道有这么一个楼的。文章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已成为一般中国人都能随口吐出的熟语。

  ⑵不知哪年哪月,此景此楼,已被这篇文章重新构建。文章开头曾称颂此楼“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于是,人们在楼的南北两方各立一个门坊,上刻这两句话。进得楼内,巨幅木刻中堂,既是这篇文章。书法厚重畅丽,洒以绿粉,古色古香。其他后人题咏,心思全围着这篇文章。

  ⑶这也算是个有趣的奇事,借之现代用语,或许可说,是文化和自然的互相生成吧。在这里,中国文学的力量倒显得特别强大。

  ⑷范仲淹确实是文章好 手,他用与洞庭湖波涛差不多的节奏,把写景的文势张扬得滚滚滔滔。游人仰头读完《岳阳楼记》的中堂,转过身来,眼前就会翻卷出两层浪涛,耳边的轰鸣也更加响亮。范仲淹趁势突进,猛地递出一句“先忧后乐”的哲言,让人们在气势的卷带中完全吞纳。于是,浩淼的洞庭湖,一下子成了文人骚客胸襟的替身。人们对着它,想人生,思荣辱,知使命,游历一次,便是一次修身养性。

  ⑸胸襟大了,洞庭湖小了

  ⑹但是,洞庭湖没有这般小

  ⑺范仲淹从洞庭湖讲到天下,还小吗?比之心胸狭隘的文人学子,他的气概确也令人惊叹,但他所说的天下,毕竟只是他胸中的天下。

  ⑻大一统的天下,再大也是小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于是,忧耶乐耶,也是丹墀金銮的有限度延伸,大不到哪里去。在这里,儒家的天下意识,比之于中国文化本来具有的宇宙,逼仄得多了。

  ⑼而洞庭湖,则是一个小小的宇宙。

  ⑽你看,正这么想着呢,范仲淹身后就闪出了吕洞宾。岳阳楼旁侧,躲着一座三醉亭,说是这位虑仙人老来这儿,弄弄鹤,喝喝酒,可借人们都不认识他,他便写下一首诗在岳阳楼上:“朝游北海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他是唐人,题诗当然比范仲淹早。但范文一出,把他的行迹掩盖了,后人不平,另建三醉亭,祭祀这位道家始祖。若把范文、吕诗放在一起读,直是有点“秀才遇到兵”的味道,端庄与顽泼,执着与旷达,悲壮与滑稽,格格不入。但是,对着这么大个洞庭湖,难道就许范仲淹的朗声悲抒,就不许吕洞宾的先风道骨?中国文化,本不只是一种音符!

1.第四段中加粗的“两层浪涛”分别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段中的“有趣的奇事”具体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第五、六段,结合上下文分析。

(1)作者为什么说:“洞庭湖没有这般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先说“洞庭湖小了”,然后又说“洞庭湖没有这般小”。这样说是不是自相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章中多次提到范仲淹散文名篇《岳阳楼记》,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具体有哪些评价?请分条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