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男性,31岁,因受凉感冒,出现咳嗽、发热(最高体温38.6℃),静脉给予NS500m

题型:单项选择题 案例分析题

题目:

男性,31岁,因受凉感冒,出现咳嗽、发热(最高体温38.6℃),静脉给予NS500ml+青霉素钠盐800万U,vd,1次/日;阿昔洛韦1.25g+5%GNS500ml,vd,1次/日。2天后,患者尿量每天350ml左右。尿常规:蛋白(++),隐血(+);BUN24.2mmol/L,Cr1224.0μmol/L,钠129.0mmol/L,氯92.0mmol/L;ALP170IU/L,γ-GT51IU/L,LDH190IU/L,SGOT、SGPT及其他指标正常;血尿酸614μmol/L;B超示双肾形态和大小正常

常规静脉使用阿昔洛韦的方法是()

A.1次5mg/kg,1日3次,每次静脉滴注时间在1小时以上,可连续给药7天

B.1次5mg/kg,1日1次,静脉滴注时间在2小时以上,可连续给药7天

C.1次10mg,/kg,1日3次,每次静脉滴注时间在1小时以上,可连续给药7天

D.1次10mg/kg,1日1次,静脉滴注时间在2小时以上,可连续给药7天

E.1次1mg/kg,1日1次,静脉滴注时间在2小时以上,可连续给药7天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7/0513/a3af963036a3f6f8937825b9169014d8.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4,50,20

试题推荐
题型:多项选择题

王某因贪污罪被提起公诉,人民法院依法开庭审理本案。公诉人在庭审过程中向法庭出示了以下证据:(1)王某所在单位账簿的复印件,从该复印件上可看出账簿有明显的被修改的痕迹; (2)王某的日记,王某在其中清楚地记载了自己犯罪的全过程;(3)鉴定人董某对账簿所作的笔迹鉴定结论;(4)王某的同事黄某的证言,证明王呆无意中曾对其说起过做假账的“诀窍”。回答95~97题。

本案中的账簿复印件属于( )。

A.书证

B.物证

C.传来证据

D.传闻证据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翰林院与翰林

翰林院自出现便与科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发轫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是教育制度和选举制度相结合的产物。此制尽管有其种种欠缺与不足,而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却不失为一项较为公正的选材制度。科举制度给无数栖身社会下层的民间士子带来了出头的希望,为其扶摇直上提供了可靠的阶梯。历代王朝统治者则借此网罗到大批知识精英,既提高了统治效能,巩固了统治,也消弭了民间可能孕育的躁动与不满,在延长王朝寿命、缓解统治危机等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

科举制的发展过程中,翰林院逐渐成为文化层次最高的官僚机构。自唐代创翰林学士草诏并应奉文字之责后,靠科举而晋升者的比例逐渐增加。宋代,科举制度与翰林院制度接轨。至明代,翰林院成为外朝官署,并规定一甲进士三人直接入翰林之制,状元授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编修(正七品);还创立庶吉士制度。所谓庶吉士,就是在新科进士中再行选拔,以《尚书•立政》篇中所云“庶常吉士”之简称名之,在院学习三年后再试,合格者留院,称留馆,余者外委为他官。但因曾就学于翰林院,世人对不能留馆之庶吉士也以翰林称之。自此,“非进士不入翰林”。而自明太祖废丞相之后,成祖设内阁,置大学士,与丞相相类。大学士均出自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翰林院成为培育高级文官的摇篮和涵养高层次学者的场所。

清代科举,沿袭一甲进士直入翰林之成法,二三甲进士则通过考选庶吉士才得入翰林。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合格者由皇帝亲笔勾定,称“钦点翰林”。为了防止冒考,还在会试与殿试间增设复试,复试合格者方准参加殿试。另外,对已经跻身翰林者,创立大考制度加以监督和激励。制度之严格、措施之细密可见一斑。

前人阐述明清科举制度,多囿于成说,只谈秀才、举人、进士三级结构,以考中进士为科举制度的终结。其实,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由进士馆选而庶常,庶常而留馆,加之清朝特创的翰林大考、考差,无不是科举制度的延伸和发展,悄然又于三级结构之上又多出一个层次——翰林。所以明清科举制度实为四级人才结构。

(选自2009年《百科知识》第11期)

小题1: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对“翰林院与翰林”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翰林院是随着科举制的发展而逐渐成为文化层次最高的官僚机构。

B.明代规定一甲进士三人直接入翰林之制,自此,开始了“非进士不入翰林”时代。

C.翰林是明清科举制度人才结构中最高级别的。

D.在新科进士中再行选拔的庶吉士,要在翰林院学习三年后再考试,考试合格者被称为翰林,不合格者不能称之为翰林。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科举制度最早出现在隋朝,是教育制度和选举制度相结合情况下产生的,也是在当时条件下一项很公正的选材制度。

B.清代,所有的进士只有在通过考选庶吉士才得入翰林,这无疑是一大进步。

C.科举制度既给社会下层的民间士子进入统治阶层提供了可靠的阶梯,又让统治者提高了统治效能,巩固了统治。

D.明太祖废除丞相后就创立了“非翰林不入内阁”制度,翰林院也就成为培育高级文官的摇篮和涵养高层次学者的场所。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科举制度既为统治者选拔了大量的知识精英,又消弭了民间可能孕育的躁动与不满,可谓一箭双雕。

B.在明代,只要先考上进士,再进入翰林院学习,成为翰林之后就能进入内阁。

C.在清代,考中进士后,就可以参加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合格者由皇帝亲笔勾定,称“钦点翰林”。

D.科举制度不止秀才、举人、进士三级结构,也不是以考中进士为科举制度的终结,而是秀才、举人、进士、翰林四级结构,考中翰林才是科举制度的终结。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