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手机文学:全媒体时代的文化畅想 姜 申 随着媒介技术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手机文学:全媒体时代的文化畅想

姜 申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革新,将传统的文艺常态与新兴的媒体相连,融合成崭新的文艺样式,而今已变成一个社会热点。时下,“手机文学”正符合这样的趋势,以崭新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使传统的文字在新的媒介平台上焕发青春、乘风破浪,在全媒体时代中演奏出一曲灵魂畅想。

什么是“手机文学”?简言之,它是以手机为传输和阅读平台、以语言文字为信息承载方式的文艺表现手段,是继网络文学之后的一种新文学形式。它也是技术时代的产物,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人类技术革新与精神需求的结果。2000年初,一位日本教师用手机连载的方式发布他的小说《深爱》,开创了手机文学的先河。2006年以来,随着手机3G技术和智能掌上阅读系统的日益整合与普及,手机文学逐渐突破了短信体裁的制约,其在线浏览方式和互动效果已显著增强。它不仅成为文字的“阅读”平台,而且透过电子书、博客、播客、微博、社交网络等新兴媒介在手机上的移植,手机文学正发展成一种集文学创作与发布、转载与传播、阅读与评论、反馈与回应、娱乐与监督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大众文学样式。

同时,“全媒体”的概念也在近年日渐升温。所谓的“全媒体”是指传统媒介与新的媒介形式的整合局面。其主旨在于,通过媒介形式、内容、渠道、功能等一系列元素的全方位融合,达到传统媒介与新媒体“1+1>2”的共赢。作为传统的印刷媒介与最新的移动传播媒体的融合,手机文学正一步步验应着全媒体的神话。它使传统文字的底蕴焕发时尚的魅力,也让移动的媒体承载视听之外——文学所带来的那份厚重而幽深的文化意境。

的确,当代文化太需要文字的介入。尝遍了视听文艺那过眼云烟般的浅薄感,今天的大众迫切需要一种直抵心灵、浸透心脾的审美沟通。而作为传统的文学,那种长篇大论、循规蹈矩、起承转合、意味悠长的作品已难以适应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们的零散化时空观念与快节奏的阅读需要。于是在新的历史境遇下,手机文学呼之欲出。它摒弃了传统文学“整体化”、“全方位”的描述,只通过某个绝佳的视点、巧妙的角度设计,运用“惜墨如金”的笔法、令人惊叹的笔调直指心灵的敏感处。因此,其特点应是以小博大、精彩中凸显文字的爆发力、峰回路转之间使读者心生顿悟、三言两语能映出视觉上的美感、言语中的留白又能让人处处回味无穷。

就当今的大众文化理论来说,手机文学正符合时下方兴未艾的后现代语境。这已经不是某个作家的个人风格或单个作品的文艺策略,后现代文化就是我们所朝夕相处的生活,既无法选择也无从割舍。时代为我们缔造了一个科技日新月异的境遇。造物弄人,技术适应着我们的传统,也塑造着我们的生活。手机使不同地理位置的人们有了共通的空间领域。现代主义依靠空间相隔与时间相继的“线性”文化逻辑,已逐渐向“零散化”、“平面化”、“仿拟化”的后现代气脉聚拢,在时空转换间透露出讽刺、幽默、灵动的审美气韵。随之而来的是现代性的“宏大叙事”向后现代的“微型叙事”转变。人们愈加零散化的时空状态必定需要同样零散的“微叙事”来填补。一时间微小说、微阅读、微电影、微新闻、轻博客、微博等文化概念大行其道。当代文化“微薄”之至,这其中却独少了“厚重”二字。不论历史还是文化,都需要“厚重”来承传它的精神和灵韵。这其中,“文学”的力量不可或缺。如此,手机文学的兴起是时代的必然。

在“为全民阅读谋创崭新未来”的号召指引下,希望手机文学能在一个线性的文化承传中与时俱进,也在新潮和时尚的脉搏里历久弥新。

(选自《光明日报》,2011年7月4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手机文学”的诞生,使传统的文学在新的媒介平台上焕发青春,是媒介技术不断革新的结果,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

B.手机文学是技术时代的产物,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人类技术革新与精神需要的结果。它突破了短信体裁的制约,其在线浏览方式和互动效果已显著增强。

C.“手机文学”的诞生,使传统文学的底蕴焕发时尚的魅力,也让全新的媒体承载文学所带来的那份厚重而幽深的文化意境。

D.手机文学适应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们的零散化时空观念与快节奏的阅读需要。笔法简单,以小博大,往往三言两语能使读者心生顿悟。E.手机文学也有不足,“微薄”有余,而“厚重”不足。

小题2:最能揭示手机文学概念内涵的一项是                     (3分)

A.手机文学是将传统的文艺常态与新兴的媒体相连和融合的一种崭新的文艺样式。

B.手机文学是以手机为传输和阅读平台,以语言文学为信息承载方式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

C.手机文学是一种集文学创作与发布、转载与传播、阅读与评论、反馈与回应、娱乐与监督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大众文学样式。

D.手机文学是用手机连载的方式进行创作与发表,将传统媒介与新的媒介进行整合的一种新的文学媒介。小题3:“全媒体时代”的文化具有怎样的特点?结合文本,概括其特点。(4分)

小题4:手机文学兴起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文本,概括手机文学兴起的原因。(4分)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7/0422/713d186b49244f3764b5bc7de5e3a8c0.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2-1.6)÷2,=0.4÷2,=0.2,=20%;答:刷卡比投币便宜了20%.

试题推荐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梁大夫有宋就者,尝为边县令,与楚邻界。梁之边亭,与楚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梁之边亭人,劬力数灌其瓜,瓜美。楚人窳而稀灌其瓜,瓜恶。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因夜往窃搔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觉之,因请其尉,亦欲窃往报搔楚亭之瓜。尉以请宋就。就曰:“恶!是何可?构怨,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暮令人往,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勿令知也。”于是梁亭乃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行瓜,则又皆以灌矣,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之为也。楚令闻之大悦,因具以闻楚王。楚王闻之,怒然愧,以意自闵也,告吏曰:“微搔瓜者,得无有他罪乎?此梁之阴让也。”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楚王时则称说粱王以为信,故梁楚之欢,由宋就始。语曰:“转败而为功,因祸而为福。”老予曰:“报怨以德。”此之谓也。夫人既不善,胡足效哉!(选自《新序·杂事四》)

  [注]①劬(qú):勤劳。②窳(yǔ):懒惰。③惄(nì):忧思。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夜往窃梁亭之瓜——搔:通“骚”,扰乱

B.楚亭旦而瓜——行:巡视

C.此梁之阴也——让:谦让

D.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守信用

2.下列各组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楚令因梁瓜之美——既而吴民之乱请于朝

B.梁亭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陋者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具以闻楚王——击沛公于坐

D.谢以重币,而请交梁王——曹操比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成分,补充正确的一项是(     )

A.(边县令)与楚邻界

B.尉以(楚亭之瓜)请宋就

C.楚亭旦而行瓜,(梁亭人)则又皆以灌矣

D.因具以(梁亭之为)闻楚王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报怨以德”的效果的一组是(     )

①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

②楚王闻之,怒然愧,以意自闵也

③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

④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

⑤楚亭旦而行瓜,则又皆以灌矣

⑥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④

5.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梁亭瓜比楚亭瓜好,楚亭人就趁夜晚到梁亭瓜园捣乱,这反映了一种嫉妒心理。梁亭人打算实施报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B.宋就让梁亭人晚上暗中帮助楚亭人浇灌瓜地,表现了他大度宽容的胸怀。楚令了解真相之后,得意地把这件事报告给楚王。

C.楚王知道“梁亭之为”后,又忧愁又惭愧,拿出厚礼道歉,并请宋就把这些礼物转交给梁王,显示出楚王愿意交好邻国的诚意。

D.文章中引用古语和老子的话,启示后人在处理人际关系乃至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时,可以从“梁楚之欢”中汲取有益的经验。

6.翻译下列句子。

(1)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因夜往窃搔梁亭之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楚令闻之大悦,因具以闻楚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人既不善,胡足效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