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阅读课外文段,完成后面题目。(共14分) 又见鹭鸶 (1)那是春天的一个惯常的傍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题目:

阅读课外文段,完成后面题目。(共14分)

又见鹭鸶

(1)那是春天的一个惯常的傍晚,我沿着水边的沙滩漫不经心地散步。绕过一道河石垒堆的防洪坝,我突然瞅见了鹭鸶,两只,当下竟不敢再挪动一步,便悄悄在沙地上坐下来。哦!鹭鸶又飞回来了!                                              

( 2)在顺流而下大约30米处,河水从那儿朝南拐了个大弯儿,弯儿拐得不急不直随心所欲,便拐出一大片生动的绿洲,靠近水流的沙滩上水草尤其茂密。两只雪白的鹭鸶就在那个弯头上踯躅,在那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草中悠然漫步;曲线优美到无与伦比的脖颈迅捷地探入水中,倏忽又在草丛里扬起头来;两只峭拔的长腿淹没在水里,举止移步悠然雅然;一会儿此前彼后,此左彼右,一会儿又此后彼前,此右彼左;断定是一对儿没有雄尊雌卑或阴盛阳衰的纯粹感情维系的平等夫妻……

(3)于是,小河的这一片便呈现出别开生面令人陶醉的风景。清澈透碧的河水哗哗吟唱着在河滩里蜿蜒流淌,两个穿着艳丽的女子在对岸的水边倚石搓洗衣裳,三头紫红毛色的牛和一头乳毛嫩黄的牛犊在沙滩草地上吃草,三个放牛娃三对角坐在草地上玩扑克,蓝天上只有一缕游丝似的白云凝而不动,落日正渲染出即将告别时的热烈和辉煌……这些平常见惯的景致,全都因为一双鹭鸶的出现而生动起来。

(4)不见鹭鸶,少说也有二十多年了。小时候在河里耍水在河边割草,鹭鸶就在头前或身后的浅水里,有时竟在草笼旁边停立;上学和放学涉过河水时,鹭鸶在头顶翩翩飞翔,我曾经妄想把一只鸽哨儿戴到它的尾毛上;大了时在稻田里插秧或是给稻畦里放水,鹭鸶又在稻田圪梁上悠然踱步,丝毫也不戒备我手中的铁锨……难以泯灭的鹭鸶的倩影,现在就从心里扑飞出来,化成活泼的生灵在眼前的河湾里。

(5)至今我也搞不清鹭鸶突然离去突然绝迹的因由。也许是水流逐年衰枯稻田消失绿地锐减,这鸟儿瞧不上越来越僵硬的小河川道了?也许是乡民滥施化肥农药污染了流水也污浊了空气,鹭鸶感到窒息而逃逸了?也许是沿河两岸频频敲打的锣鼓和震天撼地的炮铳,使这喜欢悠闲的生灵心惊肉跳恐惧不安拂尾而去?也许是那些隐蔽在树后的猎手暗施的冷枪,击中了鹭鸶夫妻双方中的雌的或雄的,剩下的一个悲怆遁逃?

(6)又见鹭鸶!又见鹭鸶!

(7 )落日已尽红霞隐退暮霭渐合。两只鹭鸶悠然腾起,翩然闪动着洁白的翅膀逐渐升高,没有顺河而下也没见逆流而上,偏是掠过小河朝北岸树木葱茏的村庄飞去了。鹭鸶和人类同居一处无疑是一种天然和谐,是鸟类对人类善良天性的信赖和依傍。这两只鹭鸶飞到北岸的哪个村庄里去了呢?在谁家门前或屋后的树上筑巢育雏呢?谁家有幸得此可贵的信赖情愫呢?

(8)我便天天傍晚到河湾里来,等待鹭鸶。连续五六天,不见踪影,我才发现没有鹭鸶的小河黯然失色。我明白自己实际是在重演那个可笑的“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然而还是忍不住要来。鹭鸶的倩影太富于诱惑了。那姿容端庄的是一种仙骨神韵,一种优雅一种大度一种自然;起飞时悠然翩然,落水时也悠然翩然,看不出得意时的昂扬恣肆,也看不出失意下的气急败坏;即使在水里啄食小虫小虾青叶草芽儿,也不似鸡们鸭们雀们饿不及待的贪婪相。二三十年不见鹭鸶,早已不存再见的企冀和奢望,一见便不能抑止和罢休,我随之改变守候而为寻找,隔天沿着河流朝下,隔天又逆流而上,竟是一周的寻寻觅觅而终不得见。

(9)我又决定改变寻找的时间,在晨曦中沿着河水朝上走。大约走出五华里路程,河川骤然开阔起来,河对岸有一大片齐肩高的芦苇,临着流水的芦苇幼林边,那两只鹭鸶正在悠然漫步,刚出山顶的霞光把白色的羽毛染成霓虹。

(10)哦!鹭鸶还在这小河川道里。

(11)哦!鹭鸶对人类的信赖毕竟是可以重新建立的。

(12)我在一块河石上悄然坐下来,隔水眺望那一对圣物,心头便涌出了脍炙人口的诗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小题1:第(3)段描写河边令人陶醉的风景,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2:简析第(4)段中画线词“扑飞”的精妙之处。(3分)

小题3:第(6)段“又见鹭鸶!又见鹭鸶!”在文中有何作用? (3分)

小题4:第(8)段画线句运用比拟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5:联系全文,赏析文章结尾引用《蒹葭》诗句的好处。(4分)

答案:

小题1:(1).突出鹭鸶的美(2).对下文揭示鸟类与人类天然和谐这一主题具有铺垫作用。

小题2:(1)“扑飞”一词充满动感,准确地写出了记忆中的鹭鸶生动、鲜活的形象。(2)把记忆中的鹭鸶和眼前的鹭鸶联系起来,虚实结合,极具感染力。(第1要点1分,第2要点2分。)

小题3:(1)运用反复的手法,强烈地表达了作者阔别多年又见鹭鸶的惊喜。(2)从回忆到现实景色,承上启下。(3)照应题目。

小题4:形象地写出鹭鸶优雅大度的姿态

小题5:(1)引用《诗经》名句呼应了作者寻觅鹭鸶的过程。(2)寄托了作者渴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理想。(3)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抒情意味。

小题1:

题目分析:不同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这是一篇散文,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是提供背景、烘托气氛、为后文的描写作铺垫。此题写鹭鸶与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作铺垫的;同时环境的美也烘托了鹭鸶的美。

小题2:

题目分析:不同考查理解文中词句的作用。等于考查传统技法:炼字。这是上海高考的新题型,但又确实是最传统的文学技法。我们知道古代诗文炼字主要炼的也是动词,通常有化静为动、化虚为实的作用,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这里也是这样,只是解答时不可套用术语,而应结合文本具体分析。首先是生动性,将“记忆中的鹭鸶”写得很鲜活、生动;其次是化虚为实。虚,在文学作品里有两类,一类是记忆、想象等,相对于眼前的东西;一是指情绪、哲理等,相对于具体事物。这里也是这样,“扑飞而出”的除了“记忆中的鹭鸶”,还有又见鹭鸶的那份激动心情。

小题3:

题目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语句的表现手法和作用。从答案来看,命题者自己干脆将之定位于既是手法效果题,又是段落作用题。从手法上来看,是“运用反复的手法,强烈地表达了作者阔别多年又见鹭鸶的惊喜”。从段落的作用上来看,如上所述,该段处于“承——转”的转折点上,由承上回忆到回到现实,所以是承上启下。另外,点出标题(或呼应标题)。这也是散文的基本结构技巧。需要留神的是,解答时,不可只出现术语而缺乏分析,一定要落实到位。

小题4:

题目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这里考的是比拟,即拟人。题目较为简单,答题时注意两点:一是效果,即形象,一是描写对象的特点。描写对象的特点,见于上文,“那姿容端庄的是一种仙骨神韵,一种优雅一种大度一种自然”。再结合“昂扬恣肆、气急败坏”等词语的否定意味,就可以得出答案:形象地写出鹭鸶优雅大度的姿态。

小题5:

题目分析:结尾不管玩什么花样,都是为了结束全文的。所以,考虑问题,首先是两个角度,一是从内容上结,一是点明(或暗示)主旨。这里同样如此。从内容上结,用《蒹葭》诗句中的这种追寻形容自己寻觅鹭鸶的过程;从主旨上结,寄托了作者对人鸟共处、天然和谐的向往、追求。其次,引用古诗进入现代散文还有其特殊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抒情韵味。这一点学生在《南州六月荔枝丹》等课都应有所接触。像本文这样以“引用”来结尾,课外的文本很常见,甚至部分学生的作文也常用此技巧,我们教材中的散文到并不多见。这样对考生来说,就有了些难度。

试题推荐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