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根据下面材料,回答86~90题。2006年年末,浙江省拥有人才资源数379.5万人,

题型:单项选择题

题目:

根据下面材料,回答86~90题。

2006年年末,浙江省拥有人才资源数379.5万人,比2005年增长18.7%;每万人口中拥有人才资源数达820人,比2005年增长18%。人才资源中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204.3万人,比2005年增长26%;拥有高级技术职称人员13.7万人,比2005年增长23.9%。

2006年,浙江省各市、县(市、区)本级财政科技拨款为44.6亿元,比2005年增长31%;本级财政科技拨款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达4.19%,比2005年提高0.42个百分点。财政科普活动经费拨款为6632万元,比2005年增长23.2%,人均科普活动经费达1.43元,比2005年提高0.25元。

2006年,全省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达407.8亿元,比2005年增长26.9%,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2.59%,比2005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24亿元,比2005年增长37.2%,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1.42%,比2005年提高0.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支出328.1亿元,比2005年增长26.7%。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由2005年的1.14%提高到2006年的1.15%。企业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占引进国外技术经费支出的比例也由2005年的29%提高到2006年的46.7%。

2006年的浙江省人才资源中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约占全省人才资源总数的()。

A.56.5%

B.55.3%

C.53.8%

D.52.8%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7/0115/d69c7ebb6a253532b266151eac6591af.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参考答案:C解析: 本题考查保证债务的诉讼时效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

试题推荐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乡土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有一种说法,说保护古代建筑必须以不妨碍经济发展为大前提,但许多从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的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建筑是一个远未被现代人充分认识的智慧宝库。也正因如此,许多蕴藏在各类建筑实例、遗址和典籍中的精恩奥义一旦发掘出来,是对指导、解决当前建筑设计与施工中的一系列弊病有着至关重要的用途的,涵盖着科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项内容,也启示着日后持续发展的途径。就像当年总结古希腊古罗马建筑而开启文艺复兴新建筑样式一样,我们保护、研究包括乡土建筑在内的建筑遗存,也应该是着眼于未来的,应该在文化、经济等方面具有继承与发展的双重意义。

  曾经有“东方威尼斯”美誉的苏州旧城,目前所大力保护的那些文人士大夫的私园别业、寺观古刹与不那么下力气保护的城市水道与肆意拆毁的乡土建筑意义上的普通民居之间,其实是有着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连带关系的。在早年,苏州水道中取生活用水的水道,起排污用途的水道,以及航运水道、市内交通水道都有着大致明确的分工,有条不紊地保障着这座千古名城各项城市功能的正常运作,而郊县农民春秋两季的定期清淤,既保证了城市水源的清洁,也为周边农业生产无偿供应着有机肥料,这样,社会的士农工商之间、社会与自然之间,就形成一个和谐相处的良性循环的局面;如今,工业排污使农民不再去清淤,不清淤则必然导致水道逐渐被废弃,于是,过去水陆并举的交通网络不复存在,陆路交通持续拥挤,而残存的水道也难以保证各个园林寺观的“源头活水”。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当然可以轻易下结论说工业发展、人口增长是大势所趋;但是,如果我们借鉴、接受过去的治城原理,未尝不能形成另一种局面;坚持在旧城外开发工商与民用新城,使旧城保持相对稳定的人口密度,则旧街区不必大量拆迁,维持住古城风貌;根治工业污染使农民能够再来清淤,则水道清洁、通畅,可继续成为市内交通的重要补充,也使生态环境宜于现代市民生活……如此,苏州作为工商业、旅游业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平行发展的城市,不是比现状更符合世界人文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潮流吗?

  再看其他类乡土建筑。北方所常见的窑洞,无论是靠崖窑院样式或是天井窑院样式,除本身具有冬暖夏凉、造价低廉等优点外,黄土层下可居住,上可耕地,仍然是目前这一地区特定地理环境下解决居住与耕地之间矛盾的最佳方案。其中有些窑洞如河南巩县某宅,其借崖势分凿上下三层、每层并列数间、内部上下左右相互通连的整体结构和壮丽外观,至今堪称因地制宜的建筑杰作,如无字碑一般地记录着北方人民与大自然于开发中和谐相处的千年历程。广布于西南山区的索桥,如今当然不难代之以似乎更坚固的钢骨水泥桥,但考虑到交通密度、承重荷载及造价的实际情况,以及山体地质构造情况,许多竹索桥甚至绳索桥却还是必要的选择,与自然景观也更能交融一体。再如属干阑式建筑的云南傣家竹楼,近代吸收一些西洋影响的福建侨乡民居,以及与村落水系相依相伴的安徽黟县西递村民居……无一不是独特的建筑外观下隐含着丰富的科技、人文内核,如果我们认真考察,未尝不能找到其中能够直接指导当今建筑潮流的东西来。(节选自殷力欣《漫谈乡土建筑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1.下列对“乡土建筑”的相关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乡土建筑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是一个远未被现代人充分认识的智慧宝库。

B.乡土建筑的精思奥义对解决当前建筑设计与施工中的弊病至关重要。

C.乡土建筑涵盖的科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内容启示着日后持续发展的途径。

D.乡土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或许会妨碍经济的发展,但有益于文化的继承。

2.下列对乡土建筑无一不“隐含着丰富的科技、人文内核”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苏州古城的城市水道与普通民居构成的是一个社会士农工商之间、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的良性循环局面。

B.北方窑洞冬暖夏凉、造价低廉,黄土层下可居住,上可耕地,是特定地理环境下解决居住与耕地之间矛盾的最佳方案。

C.西南山区的索桥,是考虑到交通密度、承重荷载、造价情况以及山体地质构造实际情况的必要选择,很难用更坚固的钢骨水泥桥来代替它们。

D.云南傣家竹楼、福建侨乡民居、安徽黟县西递村民居,或属于阑式建筑,或吸收西洋影响,或与村落水系相依,皆因地制宜。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总结古希腊古罗马建筑可以开启文艺复兴新建筑的样式,同样,保护与研究我国的建筑遗存也应该是着眼于未来的。

B.在早年,苏州水道有多方面的用途,生活用水、排污、航运交通等分工大致明确,形成一个良性的和谐的循环。

C.虽然中国古代建筑、遗址堪称建筑杰作,但因缺乏文字记载而沦为无字碑,不被后人重视,影响后人对古代建筑文化的继承。

D.认真考察具有独特外观的乡土建筑,可以从其丰富的内涵中找到能够直接指导当今建筑潮流的东西。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大力保护园林寺观而不下力气保护城市水道与肆意拆毁乡土建筑意义上的普通民居,实际上是造成园林寺观最终毁灭的一种短视行为。

B.如果借鉴、接受过去水道明确分工运作的治城原理,苏州千古名城在稳定旧城和开发新城的建设中所呈现的生态环境更宜于现代市民的生活。

C.苏州要更符合世界人文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潮流,可以考虑在工商业、旅游业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平行发展上下功夫。

D.通过推行在旧城外开发新城、根治工业污染等措施,苏州旧城总有一天会成为名副其实的“东方威尼斯”。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