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在车身上所有其他焊接部分分离以后,分离钎焊区域是比较容易的。

题型:判断题

题目:

在车身上所有其他焊接部分分离以后,分离钎焊区域是比较容易的。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20/0618/73843a89df308314bc4505c70393a4c3.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参考答案:C

试题推荐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意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寻召试馆职,不就。(欧阳)修荐为谏官,以视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明年,同修起居注,辞之累日。阁门吏赍敕就付之,拒不受;吏随而拜之,则避于厕;吏置敕于案而去,又追还之;上章至八九。乃受。遂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自是不复辞官矣。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神宗在颍邸,韩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之友王安石之说也。”及为太子庶子,又荐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数月,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

  三年十二月,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帝曰:“此岂细事?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一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安石曰:“近臣不知为谁,若两宫有言,乃向经、曹佾所为尔。”冯京曰:“臣亦闻之。”安石曰:“士大夫不逞者以京为归,故京独闻此言,臣未之闻也。”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侠又坐窜岭南。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召试馆职,不就。  寻:不久。

B.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不识其面。  恨:痛恨。

C.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既:已经。

D.人皆不能知,以为卿但知经术。  卿: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志。 ②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

B.①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②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献。

C.①吏置敕案而去。 ②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色。

D.①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说。 ②问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3.从特殊句式的角度判断,下列句子中与“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A.韩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

B.及为太子庶子,又荐自代。

C.臣未之闻也。

D.(若两宫有言)乃向经、曹佾所为尔。

4.翻译选文中的画线句。

  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近代著名学者、政治家、文学家梁启超认为“《宋史》颠倒黑白变乱是非之处,不一而足”。梁启超“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也”。选文中的文字:“阁门吏赍敕就付之,拒不受;吏随而拜之,则避于厕;吏置敕于案而去,又追还之;上章至八九。乃受。遂知制诏,纠察在京刑狱,自是不复辞官矣。”说王安石嫌“同修起居注”官职卑下,拒不接受诏书;而当朝廷任命他为高官后,他就不再辞官了。请你结合历史课中所了解的梁启超的政治经历,说说梁启超为何会对《宋史》诬蔑王安石表示如此的不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题型:单项选择题

1988年北美的干旱可能是由于太平洋赤道附近温度状况的大面积范围改变引起的。因此,这场干旱不能证明长期而言全球发生变暖趋势的假设,该趋势据称是由大气污染物如二氧化碳造成的。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构成对上述论证的质疑?()

A.我们有所记录的1988年以前的大部分干旱的前身是太平洋的天气形势的变化。

B.美国在过去的100年没有转暖的趋势。

C.从排放污染物到它所引起的全球转暖的发生之间的时间很长。

D.1988年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有所增加。

E.全球转暖的趋势会增加太平洋气温形势转变的频率及其严重性。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