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C8芳烃异构体的一些物理性质如()十分相近,若用精馏方法分离,要求塔板数过多,能耗大

题型:多项选择题

题目:

C8芳烃异构体的一些物理性质如()十分相近,若用精馏方法分离,要求塔板数过多,能耗大,操作费用高,而采用模拟移动床吸附分离技术进行分离,分离效率高,操作费用低。

A、沸点

B、汽化热

C、挥发度

D、熔点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9/1002/2cc01ce793e71a660c7cb1045a228e8c.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参考答案:对

试题推荐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睛。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齐,洛阳人。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进士,历任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宋室南渡后,累官至参知政事。

(1)请描绘“长沟流月去无声”的景象。(2分)

(2)“二十余年如一梦”,词人感慨                 ;“闲登小阁看新睛”,词人感慨                   ;“渔唱起三更”,词人感慨                      。(4分)

查看答案
题型:问答题

文章为思想而写

人们为什么写文章,可以有很多目的。比如,为了传递信息,传播知识,为了创造艺术,创造美感。但还有更深一层,(A)就像开矿一样,是为了开采新的思想、交流新的思想。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提出散文美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描写之美,写景,状物,述事,传递信息、知识等,力求准确、干净。第二层是意境之美,即要写出感觉、感情、美感。第三层是哲理之美,即要写出新的思想。这种美在文学作品中有,在许多政论、哲学和科学论文甚至讲话中都可找到。只有新的思想,就有关的魅力。我们平时看报纸,读社论,听讲话,大部分时候留下的印象不深,就是因为这些文章讲话只到了传递信息、决定、指示这一层,还没有给人以新思想。而一篇文章讲话中有了新思想的火花,(B)便如闪电划过夜空,你会有永久的记忆。比如“ * * ”十年我们已经习惯了“一切按照最高指示办”,报上无不重复着这样的话。但突然,1978年5月,《光明日报》冒出了一篇文章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提出一个很有震撼力的新思想,所以至今人们对这篇文章记忆犹新。再细想一些古文名篇所以能留传下来成为经典,除了艺术之美外,大都因为它首先说出了一种前人没有说出的新思想。(C)可以说裹藏在文章中的思想,是这些文章在人们头脑里代代繁殖的种籽。当然,光有种籽的颗粒还不行,还得有茂盛的枝干花叶。所以文章还得有文采,还得有前两个层次的衬托。作为文学作品,如果三个层次都达到了便是不朽的好文。比如《岳阳楼记》,有洞庭湖景色的描写之美,有作者由此引发的意境之美。而最后又推出作者独自悟出的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达到了一种哲理之美。这篇文章所以能流传千古,气贯百代,老实说,主要是因为这句话,这一个新思想。

人们或许会问,社会上每天文章千千万万,哪能篇篇都有新思想。是的,许多文章只是完成着传递信息、传播知识、讲述故事的任务。作为一般人,这就够了。但作为作家、思想者,这却不够;他必须使自己的文章有新的思想,要挖出别人没有表达过的思想。对这种新思想的追求就像铸炼新词新句一样,务求个性,务求最新。“语不惊人死不休”,篇无新意不出手。因为你是弄文章的“专家”,当然就与其他人的文章不同。就像跑步,一般人快点慢点都无所谓,而短跑运动员则不同,他必须跑出比别人快的成绩。因为他是专门干这个的。同理,文章中新思想才是作家生命的增长点。

请仔细揣摩选文划横线的A、B、C三个句子,它们分别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在内容上有什么特点具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