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怎样理解《狂人日记》开头那篇“识”?

题型:问答题 简答题

题目:

怎样理解《狂人日记》开头那篇“识”?

答案:

参考答案:

《狂人日记》由开头那篇“识”和十三则日记构成。“识”是记的意思,这里相当于“引言”,介绍了“日记”的由来和发表的目的。在介绍时,一方面把人物和“日记”的来历说得实有其事,使作品增强了真实感;另一方面点出一些情节、结构和语言的特点,帮助作者把握作品的内容。

在理解这篇“识”时可以注意以下一些词句:

“在中学校时良友”。这说明狂人进过当时新式的中学,受过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熏陶,暗示了狂人反对吃人的封建社会具有一定的思想基础。

“赴某地候补矣”。狂人病愈后即去某地等候做官,这说明狂人不再是狂人,他已经失去原来那种反封建的叛逆精神,不再反对吃人的社会。作者这样的交代,是有深意的,使读者感到斗争道路的曲折,说明鲁迅对现实社会中某些知识分子的动摇性已有某种预感。

“所患盖‘迫害狂’之类”。“迫害狂”是因受迫害而引起的一种神经错乱症,患者会产生疑惑别人要迫害他的错觉。从“日记”的内容来看,狂人是受封建势力迫害而致病,但已开始觉醒的反封建战士。

“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因为“日记”是发狂的病人在病中写的,所以说“错杂”、“荒唐”。它暗示读者要在这些语无伦次的“疯话”背后去理解深刻的含义。

“间亦有略具联络者”。这是暗示读者注意狂人被迫害和反迫害这一矛盾的发展。十三则日记,脉络清晰,贯穿着狂人由觉醒到反抗这条线索。

“供医家研究”。含蓄地点出了作者写《狂人日记》的目的。鲁迅写小说的目的是在“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的希望”,是为了唤起人们觉醒,起来改造黑暗的旧中国。

“人名”“悉易去”。这是因为当时社会上流行把小说当作人身攻击的工具,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所以把“日记”中的人名“悉易去”。鲁迅曾说过:“我的一切小说中,指明某处的却少得很。„„人名也一样,古今文坛消息家,往往以为有些小说的本是在报私仇,所以一定要穿凿书上的谁,就是实际上的谁。为了免除这些才子学者们的白费心事,另生枝节起见,我就用‘赵太爷’、‘钱太爷’,是《百家姓》上最初的两个字。”“还有排行,因为我是长男,下面有两个兄弟,为预防谣言家的毒舌起见,我的作品中的坏脚色,是没有一个不是老大,或老四,老五的。”(《答<戏>周刊编者信》)

“识”是用文言写的。当时写小说都用文言,而“日记”却用白话来写,意在暗示写“日记”者是个“狂人”。为了突出“狂人”,所以这篇“识”用文言来写。“识”是一种假托,为作者构成了战斗的“掩体”,表现了鲁迅既敢于战斗又善于战斗的特点。

试题推荐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