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分析材料的能力、表达能力的

题型:问答题

题目: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分析材料的能力、表达能力的考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资料  经专家鉴定,贵州全省共有病险水库918座,其中,中型22座、小(一)型209座、小(二)型687座,占现有水库总数的47.8%。每年因此影响农田灌溉近10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众多的病险水库凸现水利管理体制“软肋”。大批病险水库不仅没有发挥应有效益,在汛期还时刻威胁着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贵州省水利厅副厅长涂集说,由于受特殊地形、地质条件限制,水库工程规模小、投资大,且大部分水库都建于五六十年代,其坝体建设质量较差,设计洪水标准偏低,年久失修老化严重,这些水库库小坝高,大多位于城镇或村寨上游,一旦溃决失事,将对水库下游造成严重灾害。目前仍有许多水库带病运行,即使是已除险加固的水库,也大多没有经过高洪水位的考验,这给防汛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来,贵州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初步建成了防洪、灌溉、供水、发电、排涝等水利工程体系,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利用和防洪安全保障。但是,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管理体制不顺、职能不清、权责不明,管理单位事企不分、机制不活、管理粗放,运行管理和维修养护经费不足,水价偏低等问题导致了大量水利工程老化失修,积病成险,效益衰减,严重影响了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贵州省水利厅水管局局长杨春友指出水利部门的调查显示,贵州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重建轻管,重用轻管现象普遍存在,供水水价偏低。大量公益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运行管理经费严重不足。据普查,全省现有554个小(一)以上水管单位中,全额拨款54个,定额拨款5个,差额拨款56个,自收自支(无拨款)388个。8个中型和43个堤防管理单位现尚无拨款。全省由财政负担的水管单位目前仅有115个,仅占全部水管单位的20.76%,无拨款的水管单位439个,占79.24%。  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资金缺口大。按照国家水利部拟定的维修养护定额标准测算,全省近7000处小(二)型以上的蓄、引、提水利工程,每年约需1.4亿多元维修养护资金,然而,由于财力有限,各级财政投入水利工程的维修养护经费甚少,与实际所需差距较大。  水管单位内部机构和岗位设置不科学,素质偏低,专业人员严重短缺。据统计,全省水管单位具有高、中级职称的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1.43%,技术力量薄弱。贵州水利工程多处偏僻山区,工作条件差,效益差,基本生活无保障,人员外流十分严重。  水管单位入不敷出。2002年全省小(一)型以上国有水管单位经营收入6009.99万元,支出7430.44万元,收支结余为负1420.45万元,多数工程未提折旧费,实际亏损超过3000万元,95%的水管单位人不敷出,无法进行简单再生产,水管单位该拿的钱没处拿,该收的钱没有收或无法收。据调查,有的水管单位职工最高月工资仅 250元,最低月工资仅有80元,远不及最低生活保障的一半。  水管单位社会保障程度低,职工福利待遇差。80%的水管单位无力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80%的职工未参加社会保险,导致人员流失,职工整体素质偏低,工程管理水平不高,部分工程无人管护或临时聘请当地农民看管,许多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损毁严重,已严重影响了工程的正常运行。  据介绍,建国以来,贵州共建成各类水利工程8.9万余处,水利工程每年为全省工农业生产和城乡人民生活供水60多亿立方米,有效灌溉农田67万公顷。

就给定资料,自选某一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答案:

参考答案: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对策分析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于,是农民生活的最基本的保障,是农村稳定的基础。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如何保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解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保证农民安居乐业,事关农村和社会的稳定。高度重视失地农民问题,为失地农民解决后顾主忧,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各级政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真正从政策上、制度上予以关注并加以解决。 一、按市场经济规律对失地农民给予合理的土地补偿 解决失地农民的出路问题,首先要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征地补偿标准太低是农民蒙受损失和 * * 的最主要原因,因此要尽快修订现行土地管理法关于征用制度的规定,规范各级政府行为,约束公共权力,确保为失地农民提供长期可靠的基本保障。在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过程中,应尽快改变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征地方式,引入市场机制,让农民直接参与土地交易全过程,以保证他们对土地的使用权、处置权等得到充分尊重,利益得到有效保障。同时尽快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提高补偿标准,使农民真正受益。 二、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 失地农民大多生活在城市近郊区或者市区,所以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应该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一致。要为失地农民提供养老保障,而且要与现行农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的主要来源应该是土地转让的增值收益和土地补偿安置费。对于年龄稍大一些的农民来说,养老保障成为最大的问题。大多数老年家庭靠征地款来维持生计,一旦坐吃山空,生活就没了着落。因此农户期望在今后征用土地过程中,对失地农民进行“开发式安置”,除了给付补偿金外,还要对那些以土地为生的农民采取诸如以土地换取养老和医疗保障的方法,以土地换取就业的方法,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三、提供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部分失地农民在耕地被征用后,有意自谋职业或发展养殖业,但苦于没有资金,未能实现。因此政府要在贷款、税收、场地等方面对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失地农民提供优惠政策,尤其金融部门要放宽信贷条件,降低贷款门槛,鼓励和扶持失地农民发展生产,提高造血能力,努力增加收入。 四、促进失地农民就业 国家要鼓励企业接收失地农民就业,对这部分企业提供政策上的优惠。要建立失地农民职业技术培训机制,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帮助他们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鼓励其通过劳动力市场寻找就业机会。废除“职业保留制度”,建立统一的劳动市场。要根据征地面积的大小,保留一定比例的村级留用地,作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村民自愿的前提下,允许村集体利用征地补偿费作为发展基金,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行业和服务业。有关部门要鼓励失地农民和村集体自主发展二、三产业,并在工商、税务、信贷等方面提供方便和优惠。

试题推荐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