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西班牙人某甲,年满24岁,2003年6月来我国云南旅行时,看到我国云南少数民族的服装

题型:单项选择题

题目:

西班牙人某甲,年满24岁,2003年6月来我国云南旅行时,看到我国云南少数民族的服装编织非常漂亮,于是便与当地的一家服装厂签订了一份买卖合同,购买一批价值为7000元的具有我国少数民族特色的服装。我方服装厂组织全体职工加班加点赶制该批服装,并且按时完工。到了提货期限,某甲发现市场行情发生了变化,该批服装无利可图,于是以西班牙法律规定自然人成年的年龄,即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年龄为25岁为理由,主张自己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从而该合同无效,拒绝付款提货。为此,我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对于某甲的行为能力的法律认定,你认为应当适用哪个国家的法律( )

A.法院应当适用西班牙的法律来认定某甲的行为能力问题,确定其为限制行为能力人

B.法院应当按照我国法律规定来处理某甲的行为能力问题,认定其为完全行为能力人

C.法院应当适用我国法律的规定处理某甲的行为能力问题,认定其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D.法院应当从保护当事人利益的角度出发,选择适用我国法律的规定,认定其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答案:

参考答案:B

解析: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80条规定:“外国人在我国领域进行民事活动,如依其本国法律为无民事行为能力,而依我国法律为有民事行为能力,应当认定为有民事行为能力。”这条规定也符合世界各国的惯例,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国际经济关系的稳定。 因为在国际经济交住中,作为交易双方的当事人,不可能在每一次交易中都要仔细去查验对方国家关于民事行为能力认定的规定,这既不利于交易的展开,也无形中增加了交易的风险,对于不知道对方国家法律具体规定的那方当事人,是十分不公正的。本题所讲的就是这种情形。显然,某甲是为了转移损失而主张其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依照我国《民法通则》,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6周岁以上未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行为能力人,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尽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是无行为能力人。另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 179条、第181条也对外国人、定居国外的中国公民的行为能力的认定作出了具体的规定:(1)定居国外的我国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如果其行为是在我国境内所为,适用我国法律;在定居国所为,可以适用定居国的法律;(2)无国籍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一般适用其定居国的法律;如果没有定居国,适用其住所地国法律。

试题推荐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从刘易斯拐点看“腾笼换鸟”

“腾笼换鸟”是几年前我国一些沿海地区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战略提出的区域经济战略。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经济形势变化,这一战略没有来得及全面实施。有人质疑“腾笼换鸟”脱离我国的优势,迟滞地区经济发展。近年来,有关议论并未停止。

对于“腾笼换鸟”的不同看法,实质上是对于是按照既有模式追求较高经济增长速度还是让经济转入新的增长轨道而宁可牺牲一部分增长速度的不同看法,也就是对于如何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关系的不同看法。一般地讲要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关键是怎么兼顾、怎么把握好时机。经济学界最近兴起的关于刘易斯拐点的讨论,有助于厘清对于“腾笼换鸟”的不同看法。

刘易斯拐点是发展经济学的一个著名命题,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瑟•刘易斯提出。该理论认为,在二元经济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随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将走向枯竭,出现一个从劳动力过剩转向劳动力短缺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就是刘易斯拐点。当然,所谓的劳动力短缺并不是绝对短缺,而是相对短缺,表现为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升,不涨工资就招不到合适的员工。这个工资成本明显上升的时点就是刘易斯拐点。刘易斯拐点的存在,在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工业化的过程中都得到过验证。不过,对于人口众多的我国来说是否已经到了刘易斯拐点尚有争议,因为我国还有约1亿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到非农产业,劳动力并不缺乏。如果尚未到达刘易斯拐点,则仍然可以而且应该继续发挥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发展相关产业,“腾笼换鸟”似可缓行;如果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腾笼换鸟”则势在必行。

这里的关键在于怎样理解刘易斯拐点。刘易斯拐点并非意味着劳动力绝对短缺,而是表现为工资大幅度上涨。虽然我国仍有约1亿农村富余劳动力,但随着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和农民收入增加,如果非农产业不大幅度提高工资水平,农民就不愿背井离乡进城务工。而一旦工资大幅度上涨,显然就是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从近年来一些沿海地区和内地同时出现“民工荒”和“涨薪潮”等现象看,应该说刘易斯拐点在我国已经到来。与南亚、东南亚一些国家相比,我国普通打工者的工资水平已经不再具有优势,甚至高于这些地区的许多国家。

在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我国不再具有劳动力、资源、环境等比较优势的背景下,实施“腾笼换鸟”,把传统制造业从成本不断提高的产业基地转移出去,再把对成本不太敏感的先进产业引进来,实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是一种必然选择。这虽然在短期内有可能使某些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财政税收等受到影响,但对长远发展是有利的。因为如果现在不主动转型,未来被动改变将会带来更大的震荡。

小题1:下列关于“腾笼换鸟”和“刘易斯拐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腾笼换鸟”是几年前我国一些沿海地区提出的区域经济战略,这一战略未全面实施的原因是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经济形势变化。

B.“刘易斯拐点”是在二元经济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枯竭,出现的一个从劳动力过剩转向相对短缺的转折点。

C.“腾笼换鸟”就是把传统制造业从成本不断提高的产业基地转移出去,再把成本较低的先进产业引进来,实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

D.“刘易斯拐点”是在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升,不涨工资就招不到合适的员工的情况下,出现的非农产业工资成本明显上升的时点。小题2:下列不属于“刘易斯拐点在我国已经到来”这一说法的依据的一项是()

A.从现有情形来看,我国仍有约1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到非农产业。

B.我国普通打工者的工资水平甚至已经高于南亚、东南亚地区的许多国家。

C.近年来我国一些沿海地区和内地同时出现“民工荒”和“涨薪潮”等现象。

D.随着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和农民收入增加,我国不再具有劳动力比较优势。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是否实施“腾笼换鸟”取决于刘易斯拐点的是否到来,若未到刘易斯拐点,则应继续发挥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发展相关产业。

B.实施“腾笼换鸟”战略,短期内会使某些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财政税收等受到影响,但从长远看是有利的。

C.作为发展经济学的一个著名命题,“刘易斯拐点”在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工业化的过程中曾得到过验证。

D.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实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是一种必然,而未来被动改变将会带来更大的震荡。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