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某制造厂生产甲、乙两种产品,有关资料如下:(1)甲、乙两种产品2007年1月份的有关

题型:问答题

题目:

某制造厂生产甲、乙两种产品,有关资料如下:

(1)甲、乙两种产品2007年1月份的有关成本资料如下表所示:

单位:元

(2)该厂每月制造费用总额为50 000元,与制造费用相关的作业有4个,有关资料如下表所示:

要求:

(1)用作业成本法计算甲、乙两种产品的单位成本;

(2)以机器小时作为制造费用的分配标准,采用传统成本计算法计算甲、乙两种产品的单位成本;

(3)假设决策者计划让单位售价高于单位成本10元,根据第(2)问的结果确定甲和乙的销售单价,试分析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答案:

参考答案:

(1)质量检验的成本动因分配率=4 000/(5+15)=200(元/次) 订单处理的成本动因分配率=4 000/(10+30)=100(元/份) 机器运行的成本动因分配率=40 000/(200+800)=40(元/小时) 调整准备的成本动因分配率=2000/ (6+4)=200(元/次) 甲产品分配的作业成本; 200×5+100×30+40×200+200×6=13 200(元) 单位作业成本:13 200/100=132(元/件) 单位成本:50+40+132=222(元/件) 乙产品分配的作业成本: 200×15+100×10+40×800+200×4=36 800(元) 单位作业成本:36 800/200=184(元/件) 单位成本:80+30+184=294(元/件) (2)制造费用分配率:50 000/(200+800)=50(元/小时) 甲产品分配成本:50×200=10 000(元) 单位制造费用:10 000/100=100(元/件) 单位成本:50+40+100=190(元/件) 乙产品分配成本:50×800=40 000(元) 单位制造费用:40 000/200=200(元/件) 单位成本:80+30+200=310(元/件) (3)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相比,作业成本法改变了以生产工时或人工成本等单一分配基础进行间接成本分配的做法,根据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各种作业的情况,选择不同的作业为分配基础。这种方法,进一步强调因果关系原则,划小了成本分析范围,增加了分配率的数量,可以较好地解决成本分配中的不合理现象,提供符合实际的成本信息,大大提高了成本信息在产销决策与价格决策中的有用性,从而可以提高企业决策水平,减少或避免决策失误。 以本题为例:甲产品的真实单位成本应该是222元,而决策者制定的单位售价为200元,如果与传统的单位成本比较,好像是有利可图,结果实际上是在畅销的同时,每销售一件产品,就要亏损22元,如果按照作业成本法计算,则会避免这个决策失误;对于乙产品而言,真实单位成本应该是294元,显然320元的定价偏高,会对销量产生负面影响,给企业造成损失。而如果按照作业成本法计算,把单位售价降低一些,则会避免这个损失的发生。

试题推荐
题型:单项选择题 案例分析题

患儿女,8个月,因“夜间爱哭,出汗多,睡眠不安,易惊2个月”来诊。患儿系早产儿,10月出生,人工喂养,已添加米糊、果汁、菜汁、蛋黄。在高层楼居住,户外活动少。近2个月来,夜间爱哭,出汗多,睡眠不安,易惊。查体:体重8.5kg,身长70cm,前囟2cm×2cm,头呈方颅,未出乳牙;心、肺无异常,腹软,腹部膨隆呈蛙腹;四肢肌张力低,独坐不稳,不会爬。

最可能的诊断是()。

A.维生素A缺乏症

B.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C.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D.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E.软骨营养不良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