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阅读下列说明和有关的图,回答问题1至问题4。【说明】 某制造企业的物料出入库管理的工

题型:问答题

题目:

阅读下列说明和有关的图,回答问题1至问题4。

【说明】 某制造企业的物料出入库管理的工作流程分别叙述如下。

1.出库工作流程 ①领料人提交领料单(每一种物料有一张领料单); ②仓库保管员根据领料计划单检验该领料单是否有效; ③若经检验没有相应的领料计划,则通知领料人该领料单无效; ④若领料单有效,仓库保管员根据领料单上的物料代码核对是否有足够的库存; ⑤若没有足够的库存,仓库保管员向领料人发缺货单; ⑥若有足够的库存,仓库保管员在领料单上签字,并登记出库单,修改物料主文件中的现有库存数;相应的物料出库,物料清单交领料人。

2.入库工作流程 ①采购员提交入库申请单(每一种物料有一张入库申请单); ②仓库保管员根据采购计划单验收入库申请单; ③若验收发现没有相应的采购计划,则仓库保管员向采购员发无效申请单; ④若验收合格,则仓库保管员向检验员申请物料检验;检验员根据检验结果填写物料检验单。 ⑤如果物料或供货方不合格,则向采购员发出退货单; ⑥如果检验合格,则仓库保管员登记入库单,修改物料主文件中的现有库存数,相应的物料入库。 为便于及时了解库存情况、核查出入库情况,该企业决定将上述人工流程由计算机来实现。在设计该系统时,采用了两种方法:结构化方法和面向对象方法。 如图1-12给出了物料出入库系统的数据流图,图中的数据流并没有画全,需要考生填补。图1-13给出了采用面向对象方法所认定出的类。

用面向对象方法设计的类中,有一些类的对象是需要持久存储的,这样的类一般需要映射到关系数据库模式中。请指出图1-13中哪些类需要做这样的映射。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9/0323/a507d0cf40277020720d47e1cd9dec23.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参考答案:D解析: 缺乏高级主管支持将使目标管理的实施效果不能符合管理者的期望。

试题推荐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13~16题。

故乡在远方

张抗抗

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

几十年来,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许多许多地方。

19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西子湖畔是我的出生地。离杭州100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

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我长到30岁时,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过广东老家。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静的榕树岛,夕阳西下时,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急急盘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遮天蔽日、鸟声盈盈。那就是闻名于世的小岛天堂。

但老家于我,却已无故园的感觉。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也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我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我和我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寻找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己的根性。

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时许多光屁股的孩子从桥墎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连着烟波浩淼的洛舍洋。我曾经在桥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淋地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

而外婆早已过世了。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其实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听说外婆的祖上是江苏丹阳人,不知何年移来德清洛舍。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

所以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自然,我喜欢西湖的柔和淡泊,喜欢植物园的绿草地和春天时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欢冬天时满山的翠竹和苍郁的香樟树……但它们只是我摇篮上的饰带和点缀,我欣赏它们赞美它们,但它们不屑于我。每次我回杭州探望父母,在嘈杂喧闹的街巷里,自己身上那种从遥远的异地带来的“生人味”,总使我觉得同这里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

我究竟来自何方?

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踏着没膝深的雪进入山地,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落在头巾上,不化,一会儿就亮晶晶地披了一肩,是雪女王送你的礼物。若闭上眼睛,能听见雪花亲吻着树叶的声音。那是我21岁的生命中,第一次发现原来落雪有声,如桑蚕啜叶,婴童吮乳,声声有情。

那时住帐篷,炉筒一夜夜燃着粗壮的大木棒,隆隆如森林火车、如塄场的牵引拖拉机轰响。时时还夹着山脚下传来的咔咔冰崩声……山林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红,淡紫色的炊烟缠绵缭绕,门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来过的不知名的小动物的一条条丝带般的脚印儿,细细辨认,如梅花如柳梢亦如一个个问号,清晰又杂乱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处……

我19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

那时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园在温暖的南方。

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我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定,四海为家。我们像一群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流浪移民。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

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20年的日月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

13.作者在文章前一部分写到了新会、洛舍、杭州的景色和自己的感受,请概括说说作者眼中这三个故乡的景物有什么共同点,作者对这三个故乡的内心感受又有哪些相似性?(6分)

答:                                                                               

14.你认为作者情感上最倾向于哪一个故乡?为什么作者最倾向于这一个故乡?(★)(6分)

答:                                                                               

15.作者在文中说:“我究竟来自何方?”而文题却作了肯定的回答:“故乡在远方。”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对故乡有着怎样的认识?(★)(6分)

答:                                                                               

16.为了表达对远方故乡的追寻,作者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本文内容简要分析。(8分)

答: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