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简述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实质意义。

题型:问答题

题目:

简述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实质意义。

答案:

参考答案: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1)财政危机。冗官、冗兵、“岁币”及奢侈浪费使国库空虚,入不敷出。造成前所未有的“三冗”现象。
(2)农民起义。为了维持各项开支的需要,宋政府不断增加赋税,大大加重了农民负担,从而导致了农民起义。
(3)辽夏侵边。虽然北宋政府对辽、夏采取了屈辱妥协政策,但仍不能满足其贪欲。辽、夏经常出兵南下,严重地威胁着北宋的安全。
(4)范仲淹等人变法流产。庆历三年九月,范仲淹希望通过整顿吏治、培养人才、发展生产、加强武备来扭转当时的社会危机,史称“庆历新政”。但变法主张触犯了一部分官僚地主的利益,引起保守派的激烈反对,不到一年时间就被迫流产了。
内容:
熙宁元年(1068),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很多,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问题,大体上可分为三类:
(1)财政经济方面,以“富国”为目的,颁布六条法令:
①青苗法:各地方政府每年两次放款,听民户自愿请贷。
②农田水利法:各地兴修水利工程。其工料由当地居民照户等高下分派。凡单靠民力不能兴修者,其不足部分可向政府贷款,息一分,一州一县不能胜任者,可联合若干州县共同负责。
③募役法:差役由州县政府出钱募人以充。募役的费用,由管辖区内的主户按照户等高下分担。原来有差役负担的人家交“免役钱”;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官户,寺院户以及女户、单丁户、未成丁户按户等出“助役钱”,其数半于免役钱。
④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然后将田地亩数、主人姓名、土质肥瘠等级登记上册,并按土质好坏分为五等,均定税额高低。
⑤市易法:由政府拨出资金一百万贯,在开封设“市易务”。平价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去。商贩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即可成批赊购政府仓库里的某种货物到各处销售,半年出息一分。
⑥均输法:由东南发运使根据中央的需要,灵活调配东南六路漕运京师的各种物资,以减少重复、浪费。
(2)军政方面,以“强兵”为宗旨,实行四项新政:
①置将法:把禁军固定在一定辖区,由固定的将官就地加以训练,“使兵知将,将练其兵”。
②保甲法:把农村民户加以编制,十家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家有两丁以上者,出一人作保丁。农闲练武;大保每夜派丁巡逻。
③保马法:把官府的马交给农民饲养,以节约养马开支,提高养马质量。同时鼓励农民养马,凡养马户免其赋役。
④置军器监:设军器监于洛阳,又在各地设督作院,招集能工巧匠制作兵器,以提高兵器的质量。
(3)教育方面,以“育才”为目的,改革科举,兴办学校。编纂并颁发《三经新义》,作为太学、州县学校教材和科举应试的标准。
王安石变法的作用及失败的原因:
(1)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行,都取得了一定成效:
①青苗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兼并之家对农民耕农的高利贷剥削。
②农田水利法使水利勃兴,良田大增。
③募役法使众多的农村居民免除差役,增加了农业劳动人手。
④市易法多少限制了大商人利益,调节了市场,稳定了物价;方田均税法使部分农民减轻了一些负担。
⑤置将法、保甲法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总之,王安石变法在发展生产,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统治方面收到了显著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势。
(2)失败的原因:
①新法没有对官僚豪绅采取强硬措施,因而当新法触及他们利益的时候,便遭到激烈反对和攻击。
②变法派没有形成一个巩固的政治集团,在反对派打击下,内部日益分裂。
③新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事。随着变法运动色彩的改变,逐渐失去了人民的支持。

解析: 王安石变法是一个重点,也是本章内容的核心内容,考生一定要牢固、全面的掌握。记住变法的内容是基础,对变法进行有深度的分析、理解是重点,适当关注新的研究动态。

试题推荐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