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教师个人修养与行为有哪些?

题型:问答题 简答题

题目:

教师个人修养与行为有哪些?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9/0224/662f1b058be241d2c377ed4bb07901c2.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参考答案:A

试题推荐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木叶》选段,完成问题。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俭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1.根据上下文的有关内容,解说从“木叶”发展到“落木”的过程中“木”字的关键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中画线的语句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寒风扫高木”的“高木”与“高树多悲风”的“高树”给人的感觉是否一样?请简单分析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有关这段文字内容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   

B.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树叶”,甚至“落叶”也不常见。   

C.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   

D.在概念上,“木叶”与“树叶”相同,没有可辩论之处。

查看答案
题型:计算题

如图所示,两根足够长的固定平行金属导轨位于倾角θ=30°的斜面上,导轨上、下端各接有阻值R=20Ω的电阻。导轨电阻忽略不计,导轨宽度L=2m,在整个导轨平面内都有垂直于导轨平面向上的匀强磁场,磁感应 强度B=1T,质量m=0.1kg、连入电路的电阻r=10Ω的金属棒ab在较高处由静止释放,当金属棒ab下滑高度h=3m时,速度恰好达到最大值v=2m/s。金属棒ab在下滑过程中始终与导轨垂直且与导轨良好接触,g取10m/s2。求:

(1)金属棒ab由静止至下滑高度为3m的运动过程中机械能的减小量。

(2)金属棒ab由静止至下滑高度为3m的运动过程中导轨上端电阻R中产生的热量。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