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阅读材料材料一:万历二十一年(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因苏州民变上疏皇帝,内中提

题型: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题目:

阅读材料

材料一:

万历二十一年(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因苏州民变上疏皇帝,内中提到“吴民生齿最繁,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

材料二: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坊,什百为群,延颈而望,粥后散归。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乾隆)---------《苏州府志》卷三

回答:

 

史学界普遍认为:明朝中后期苏州丝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试从两则材料中各摘引最有说服力的一句加以论证。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9/0219/19cbb602b5216d536b4c3694fa66d108.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参考答案:沟通是一个遵循一系列共同的规则互通信息的过程,人们通过沟通与周围的社会环境相联系。其基本要素有:①沟通当时的情景。②信息的发出者。③信息。④信息的接收者。⑤途径。

试题推荐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