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当空运货物为重货时,一般按货物的( )作为计费重量。 A.实际毛重 B.实际净重

题型:单项选择题

题目:

当空运货物为重货时,一般按货物的( )作为计费重量。

A.实际毛重
B.实际净重
C.体积重量
D.较高重量较低运价的分界点重量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8/0630/551226a8c8e7ad515635512504d16b4b.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参考答案:A解析: 以信息通信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成为21世纪国家产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20世纪90年代末,以微电子、网络技术、计算机和通信为代表的信息产业以每年 30%以上的速度高速发展,最终取代了...

试题推荐
题型:问答题

1.今年3月,国家有关部门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2300立方米左右,约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水的缺口越来越大,目前我国农业灌溉每年平均缺水300多亿立方米,全国农村还有3000多万人饮水困难,全国有400多个城市缺水,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有110多个,全国城市日缺水量为1600万立方米,每年因为缺水影响工业产值2000亿元以上,影响城市人口约4000万人。我国森林面积居世界第5位,森林蓄积量列第7位。但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只相当于世界森林覆盖率的61.3%,全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1.3%,人均森林蓄积量只有世界人均蓄积的八分之一。2.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走上工业化道路,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人与环境的关系日趋紧张,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我国北方地区,包括黄河在内的北方河流不时断流、河湖干涸,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许多密集的城市严重缺水。生态资源的破坏与浪费严重等,进一步加剧了资源短缺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3.研究表明,当国家和地区人均GDP 处于500至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时,往往对应着人口、资源、环境等瓶颈约束最为严重的时期,而我国目前正处于这一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工作,国务院 * * 温 * *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进能源资源节约,既是缓解能源资源供求矛盾的重大举措,也是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务必取得明显成效。4.不久前,某市对全市48家市、区级政府机构2004年的能源消费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48家政府机关的人均耗能量,人均年用水量和人均年用电量分别是当地居民4倍、3倍和7倍。其中,人均年用电量最高值达到9402千瓦时,相当于当地居民人均488千瓦时的19倍,也就是说,一名政府公务员一天的耗电量,够一个普通老百姓19天的生活用电。5.上班时,空调温度得很低,但门却大开;下班后办公楼依然灯火长明、空调大开、集体宿舍盥洗室里自来水哗哗流淌,洗衣人却不知所踪,餐馆里满桌的饭菜只动了几筷子就倒进垃圾桶……电、油四处告急的今天,各种浪费行为却仍大量存在于现实生活中。6.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时候,中央明确提出建没节约型社会,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 * * 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措施,2004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通知》,决定2004年至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全面推进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资源节约型社会迈出实质性步伐,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7.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一位副局长认为,政府机关能源浪费,除了观念问题外,还有制度问题,比如,没有统一政府机构能源消耗标准,没有建立有效的能源体制报告制度,没有节能考核奖惩制度,也就导致没有自觉的节能动力,另外,整个政府节能工作基础薄弱,没有相应的机构专门人员负责,也没有相应的规划和政策。8.目前有利于资源节约型产品推广的大环境还未形成,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研究所的一位负责人认为,政府要加强资源节约型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资源节约型产品有的能盈利,有的并不一定能盈利,带有公益性,许多处于起步阶段的项目,需要政府采取措施给予扶持,如提供贴息贷款,有了政府担保,银行就有积极性提供贷款,可解决节约型项目常遇到的资金卡脖子问题。9.2005年,中央和国务院有关单位联合发出通知,要求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各单位要合理设置温度,办公室、会议室等办公区域的夏季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摄氏度,做到无人时不开空调,开空调时不开门窗,提倡每天少开一小时空调,节假日或少数人加班尽量不开中央空调冷气。通知还提出要养成随手关灯习惯,推广使用节能灯具,杜绝长明灯,尽量减少电梯使用等具体要求。通知还要求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各单位要严格执行公务用车编制和配备标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降低公务用车油耗。10.在上海,第三产业和生活能源的终端消耗,约占全社会1/3。其中,汽油和柴油消费占全市总量近60%,电力消费占全市32%左右,生活燃气消费在35%以上。如果沪上500多万户家庭能注意日常节约,就能省出很多能源。如每月每户节约1度电,全市一年可节电6000万度,折合少用242万吨标准煤。只要申城每产人家每月节约1度电、1立方米水,上海就能少建1座小型发电厂和水厂。上海市精神文明办等单位向上海五百余万家庭发出倡议,节约每一滴水,珍惜每一度电。并建议广大市民平时生活多采纳节能金点子。11.北京某地区,自去年以来,在全国率先探索出了地下水灌区农业自主节水的新路子。他们对农村用水户进行总量和定额全过程双控制,节水效果明显,他们的主要经验是:明晰水权,促进农民用水观念转变;建立协会,实现群众用水自我管理;建立节奖超罚机制,促进农民自觉节水。如今在该区,种什么作物。怎样能节水,成了农民重点考虑的问题。群众开始由“要我节水”向“我要节水”转变。去年,一个村节灌设施使用率约达70%,而今年浇返青水时则达到了100%。全村1414亩耕地年可节约用水5万吨,折合资金3万多元。12.去年1至8月份,连云港港在吞吐量和集装箱运输量均创造历史最高水平的情况下,成功地使全港综合能源单耗控制在计划指标内。现在港口每年依靠科技进步创造和节约费用近2000万元,有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随着吞吐量的快速增长,连云港港把装卸生产全过程的能耗管理作为节能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通过创新管理等手段降低能源消耗。为了降低能耗,连云港港建立了能源三级定额管理体系,各港务公司将能源消耗定额指标层层分解到队、班组,实行单车、单机、单船核算。仅此一项,就使得港口年节约能源费用支出近千万元。13.如今节约型社会的理念深入人心,但种种奢侈现象不断出现,一商家推出19.8万元一桌的“天价年夜饭”,政府部门召开会议竟然选择五星级酒店,一人一个标准间;有的国有企业给与会者发放高档礼品,动辄价值成千上万,寻常百姓不寻常的“人情消费”,在一些偏远农村,人情消费居高不下,远远超出其经济发展水平,许多人节庆之后就是债台高筑。攀比风带来的高价婚嫁礼、压岁钱,以及节日里超出家庭收入水平的铺张浪费,其实都是和节约型社会格格不入的,我国有13亿人口,经济和社会生活规模庞大,如果不促进形成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是没有出路的,而科学消费、理性消费和适度消费,则是我们要旗帜鲜明倡导的。还是那句话:建设节约型社会,政府和百姓都是主角,都要“从我做起”。14.某市规划委、市水务局等10家政府机构代表向市政府立下“节能军令状”,承诺实现节能8%的目标。该市有关领导指出:“节约工作不是一阵风,必须长期做下去的,经济发展同社会发展和我们能源紧张的矛盾不是短期的,是整个社会面临的长期存在的问题,如果不在实际行动当中长期把这些措施推进下去,树立长期节约的观念我们就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无法保障人民的生活、工作能够正常地进行下去,这是一个客观的要求、形势需要。”15.胡 * * * * 曾指出,我国科技界要大力加强能源领域的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我国资源特别是能源和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赞,寻找和开发替代资源,发展可再生资源,为建立节约型社会提供技术保证。为更好地宣传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意义,2005年2月27日,中国工程院组织召开了由工程科技界33位院士参加的“建设节约型社会”座谈会。与会院士围绕我国国情和世界工程科技发展方向,为我国建立节约型社会献计献策。

就所提的对策建议进行论证,既可全面论证,也可以就某一方面重点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自拟题目,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共16)

那个孩子

朱萍

  ①曾经有个孩子,看不起自己的父母。父母都是很平常的工人,没有显赫的地位。小小的孩子总爱做梦,常常会梦见自己的父母是市长或是明星,孩子懊悔,为什么会生长在如此平凡的家庭呢?父母哪怕是医生或是老师也好啊。于是孩子很努力地读书,他知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果然,孩子考上了外地的一所名牌大学。

  ②孩子早晨醒来,母亲和邻居正拉家常,嗓门很高,充满喜悦和激动,说孩子如何如何有出息。孩子很烦,他忽然感到这个家的狭窄,还有粗鲁。他心头火起,冲到厨房,大声对母亲说:“你怎么这么烦?”母亲炒菜的手一下子僵在那儿。孩子发过火以后又回到了房里。母亲一如往常地炒菜,但每一个动作都好像定格似的,说不出的滞重。这一刻,孩子很后悔自己对母亲的态度。但他是个沉默的孩子,从来不会说抱歉的话。

  ③父母就要送孩子上火车去外地了。孩子本来不要父母送的,但或许是因为那一次他对母亲莫名其妙地发火以后,心里总有歉疚,便同意父母和他同去了。

  ④父母好像得到恩赐一样,非常兴奋。但不敢把这种兴奋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只在边上听孩子和同学高谈阔论,不插一句嘴,生怕惹笑话,让孩子没面子。父亲承担了泡水的任务,这些同学的茶杯都是他给装满水的。他一趟趟地跑开水房。几个同学开始过意不去,后来就无所谓了。孩子本来也无所谓,但看到同学以略带轻慢的口气和父亲说话,就有些愤怒,有些酸,还有一些……大概是来自血缘的天然亲密,让他觉得自己受到侮辱似的。在下一个同学让父亲去开水房时,他坚决地冷冷地说:“你自己去。”那个同学怔了一怔。父亲看有些僵,忙说:“我来我来。”“不,让他去,他有手有脚,为什么不去?”孩子一点儿都不让步。那个同学便自己去了。在后来的旅程中,孩子还和同学一起打牌,父亲还为同学打开水,但这些同学变得很客气了。孩子好像第一次明白,同学对父亲的尊重来自他对父亲的尊重。望着相依相守的父母,他心里涌起了一股怜悯和抱歉,还有杂七杂八包含在一起的感情。

  ⑤到了学校,父母很起劲儿地帮他报名找宿舍。他又觉得他们烦了,说了他们几句。他们也不回嘴,还是很起劲儿地跑前跑后。到了宿舍,父亲帮他挂帐子,把床量了又量,孩子觉得烦,还有些害羞,好像他是不懂事的小孩子似的。母亲说:“这床没有护栏,你晚上会不会摔下来啊?”他觉得这个问题很可笑,便不回答。母亲又说:“你翻身小心些啊,你小时候曾经从床上滚下来过,把我吓死了。不过你嘴馋,看见手里还捏着吃的,便哭都不哭了。”孩子那一刻心变得很软,他想在他那样小的时候,必定很依恋父母,会笑着往父母怀里钻,而不是像现在一样嫌这嫌那的。他的父母那时必定还很年轻,有乌黑的头发和活泼的笑。他看了看母亲掺着银丝的头发,心更加软了。便说:“我会当心的,我不会掉下来的。”母亲好像就等他这句话似的,神情一下子放松了。

  ⑥孩子让他父母去招待所住。父母嫌贵,说不远的一个地下室很便宜,才4块钱一张床。孩子一定要他们去住招待所。最后发了火,他们才很不情愿地去住了。

  ⑦第二天母亲告诉孩子,招待所有热水洗澡。“我和你爸洗得很舒服。好久没洗过这么舒服的澡了。”母亲的表情很舒畅。父亲却很紧张地告诉孩子,说其他学生家长说,食堂饭菜很差,“你千万不要省啊!”父亲说,“人是铁饭是钢,你吃不惯就到外面去吃,不要心疼钱,知道吧?”孩子答应了,父母就有些放心有些不放心地乘火车回去了。

  ⑧晚上,孩子无论如何睡不着。他想洗了一个热水澡便如此快活的母亲,想殷殷关照他的父亲。孩子的家庭条件不太好,父母平时都很节俭。他们是那样平常,但是这世上最爱他的就是这两个人,贴心贴肺地爱他,甚至忍受他的不耐烦、冷淡。他想像、崇拜明星啊,市长啊,甚至医生啊、工程师啊,他在他们眼里什么都不是。但他小人物的父母,那般那般地爱他,爱得那样深。孩子又哭了,哭得好伤心。

  ⑨后来,孩子长大了,工作了,有了一点成绩。他知道,他的这些成绩一半是给父母的,让父母可以骄傲。但孩子表面上对父母还是淡淡的,偶尔的关心也是粗着嗓门,但心里却很爱很爱他的父母。那种爱,或许与生俱来藏在心底,只是那个夏日方才浮出水面。

10 那个孩子是他,是你,是我。

(选自沈阳出版社《我曾把春天丢了》2003年4月版)

小题1:选文形象地描写了孩子成长的过程。请根据主要情节,用简洁的语言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4分)

母亲嗓门很高地和邻居说话时,孩子                                                                         父亲给同学倒水受到轻慢时,孩子                                                                            

               时,孩子体会到父母的关爱,心软了;父母殷殷关照乘车回去后,孩子                                       

小题2:孩子对父母由烦到尊重的情感变化缘于哪件事?请把文中表现这一变化的句子写在下面。(3分)

                                                                                                                                                        

                                                                                                                                                          

小题3:简要概括文中父母的性格特点。(2分)

                                                                                                                                                       

小题4:结合语境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

(1)母亲的表情很舒畅。                           

小题5:文章表现手法独特,虽然通篇都以孩子的视角叙写故事,但结尾却说:“那个孩子是他,是你,是我。”如果将这句话改为“那个孩子是我”好不好?为什么?(2分)

                                                                                                                                                           

小题6:从文中孩子的情感经历中,你一定明白了许多道理。请把你的理解和感悟简要地写在下面。(3分)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