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世界垂直产

题型:问答题

题目:

“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世界垂直产业化分工中令全球瞩目的经济与社会现象。无论是国际社会中的外国居民、专家学者、华人群体,还是国内的仁人志士,对这一现象的解释莫衷一是,评价标准及结论也大相径庭。然而,对于近现代以来的中 * * 而言,这毕竟是悲喜交加的一段历史。
曾几何时,我们曾以全世界都能买到中国产品为荣,但随之又出现了“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的说法。对此,有专家指出,一切都是中国制造并不意味着发达国家和其他国家完全无事可做了,中国完全成为世界工厂之称,也就是世界资源调整完成之时,那时的格局将是:发达国家将以技术生产为主;中国则以工业生产为主。对这种新的均衡没有必要担心。
中国虽是全球工业生产大国,但核心技术几乎全为外国所掌握,一边占有的是工业产品,另一边占有的是工业技术,两者之间有交易发生,并通过交易实现利益分配。所以,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并不会妨碍现有的全球经济利益格局,相反,还有助于刺激全球的技术进步。“世界工厂”的称号曾属于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初的美国和稍随其后的日本,现在这项“桂冠”又戴在了中国头上。因此有人说现今世界工厂的董事会在欧美,办公室在日本、韩国,而生产车间在中国。
2.“Made in China”发展过程中也必然地会释放一定的“落后”效应。
第一,国内企业在制造环节上过度竞争,而高附加值的研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由外资垄断.这除了直接导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外,还使中国产业始终被困于世界产业链的中低端,严重阻碍着中国的产业升级。因此,“Made in China”虽然可以带来参与国际分工尤其是垂直国际分工的某些效益,带来经济总量的增长,带来为国际社会所作出的贡献,却带不来国际竞争力的迅速提升,因而总体落后的状态无法消失。
第二,全国各地同时进行着“Made in China”,必然出现在特定时间内将工业化流程中的污染集聚起来,集中排放,这是以往工业化国家不曾发生的社会现象。尽管通过进步了的治污技术可以抵消一部分,特别是可降低单位价值污染排放量,但集聚污染的问题始终突出。
第三,面对全球普遍担忧的能源问题,集中从事加工业、耗能过高的国家不仅制约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极易成为众矢之的,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国际形象。
第四,由于“Made in China”产品是国际分工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回归国际市场类似于“生物链”。然而,发达国家往往以“顺差”为由,推出种种常规性甚至“创造性”的贸易壁垒方式,制定了《关于报废电子电器设备的指令》和《关于在电子电器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的指令》。这两项指令实施后,企业在出口时要额外交纳高额的电子垃圾回收费用,其回收成本可能会接近甚至高于在中国的制造成本。这对利润很低的中国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一些企业可能由此而退出欧盟市场,此外,欧盟实行的SA8000标准认证,将劳工权利、环境因素与订单挂钩,这将对我国产品出口形成新的贸易壁垒。
3.处于产业链低端的“Made in China”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状态往往表现为低价竞争。低价竞争最严重的领域应属纺织品和服装业,如2004年,中国羊毛衫的平均出口价格7美元/件,到2005年下降到3美元/件。中国的鞋、球类产品在过去的10年里出口额增长了50%,而平均价却下降了20%以上。低价竞争其实是低成本竞争,而这种低成本获得,又往往是通过耗费资源和侵害劳动者利益。就制造业而言,目前中国平均土地成本是日本的1/10,韩国的1/5;平均劳动力成本是韩国的1/13,日本的1/22,这里包含着对工人合法权益的剥夺。
4.中央电视台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前不久开始“四海论道”赴世界各地讲述真实的“中国制造”。作为首站在伦敦论道的主讲嘉宾,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在和英中贸易协会 * * 白乐威(David Brewer)交流对“中国制造”的看法时透露:“我每次出国会给太太带礼物,二十年前这非常容易,随便买什么都能让太太高兴;现在变得越来越难,因为能买得起的常常是中国制造。”白乐威深表理解:“我接待的中国商业伙伴在英国逛街时,经常向我抱怨——每次看中一件好东西,往往是在北京和上海也能买到的中国制造。”毫无疑问,这是“中国制造”畅销全球的又一例证。不过,“中国制造”走遍全球的背后,也有人对“中国制造”表示疑惑和不信任。一段时间来,西方政府和媒体常常高调宣扬“中国制造”的问题和缺陷。对此,林毅夫认为,中国有这么大的出口,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中国目前所处的状况,日本、德国、韩国当年也曾遇到。相信“中国制造”一定能化挑战为机遇,由目前的“中低端”制造,逐渐走向“高端”制造。
5.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指出,中国目前只是一个制造大国,还不是一个创造大国,企业只有具备了相当的科技实力,才能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
就目前来说,我国在这方面还面临着诸多挑战:科技投入占GDP1.5%的目标至今没有实现,科技投入增长滞后于科技发展需要;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5%左右的对外技术依存度相比,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还高达50%;许多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还缺乏必要的政策环境支持,甚至出现某些政府采购也只选国外产品的非正常现象;高层次、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缺乏等。
“中国创造”的志向是掌握与世界同步甚至是领先于世界的先进技术,同时创立全球性的品牌;而“中国制造”的志向是通过为别国的品牌、用别国的技术、替别国公司做加工而赚取微薄的收入和利润。有的企业在中国市场上虽然拥有自己的品牌,但所使用的核心技术是别国的。以日化行业为例,大部分企业都是小富即安或偏安一隅型的,特别是南方地区的一些日化企业,不仅没有走向全世界的志向,甚至连走向全国的志向也没有。在中国,抱有“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一理念的企业家还不太多。虽然中国企业在国际化方面的先驱很有可能成为先烈,但是我们还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中国企业敢于梦想,大胆地进入国际市场,在世界舞台上竖起一面又一面鲜艳的“中国创造”的大旗。
大部分中国企业的战略思考与战略规划能力大大落后于跨国公司,这些企业对战略中定位、取舍、匹配三要素之间三位一体的关系还缺乏深刻的理解;在产品领导力、亲密顾客关系和低成本等经营战略选择中往往只懂得选择低成本战略。
“中国制造”所使用和积累的大多是有形资产,比如土地、厂房、设备等,而“中国创造”所利用和积累的大多是无形资产,比如商标(品牌)、商誉、专利、信息、知识等。国际一流企业的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非常高,而大部分中国企业一向不太重视企业的无形资产,无形资产的总价值以及占总资产的比例都很低,这其中当然有国家会计准则的规定问题(中国企业的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不能超过20%),但是就算会计规则放开,这一数值也不会升得太高。中国企业如果不重视创造、管理、利用和积累无形资产,就无法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6.“Made in China”作为双刃剑,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这是无可争议的。问题在于,作为发展阶段必须包含着发展中产业提升,因而从发展趋势看,两种结果均有可能:一是始终处于加工国状态,随着加工优势逐渐丧失(如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耗尽等),已有的国际地位也不复存在,更为严重的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领域均为国际资本所控制,整个经济运行随着国际风险的加大而显得十分脆弱;二是以“现代”为起点,把中国的产业向现代提升到一个新台阶,并且最终走出这一台阶跨入中等发达乃至发达国家的行列,其实,这种“跨越”的历史文明现象已经出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二战”以后崛起的新兴国家就是极好的佐证。仔细观察我国29年的改革开放和“Made in China”的历史进程,也不乏存在二次创新的优秀典型,从而为“Made in China”的转型带来了信心和成功实践的支撑。
世界品牌的诞生固然需要通过自我创新所积累的技术,更依赖民族凝聚力和体现国家意识的民族文化。缺少形成世界品牌的文化生态,是“Made in China”转型的最大障碍之一。品牌是技术支撑的,品牌更需要精神的注入,其背后是消费者认知、认同,一定情形下则是民族凝聚力之魂。每一位去过韩国的人均能从遍布国家的“现代”中获得民族精神的震撼!其中最大的启迪是世界品牌需要全民族整体打造。这里有着不可突破的规律:世界的,首先是民族的。没有脱离民族品牌的世界品牌,任何一种产品总是首先通过国内市场的孕育、壮大,尔后走向国际。这是我国创立世界品牌的必由之路。
7.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长”强调的是量的增加,而“发展”则不仅仅是量的增加,更注重的是通过结构改善和质量提高来达到质和量的统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就是加强自主创新,走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摆脱以往亦步亦趋、模仿照搬的技术发展模式,才能达到质和量的统一。
结合给定资料,请你从“民族精神与中国创造”的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内容充实,观点明确,说理充分,结构完整;篇幅1000字左右。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8/0611/a17d287db3aff1a2a14ab3f78b7e0204.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参考答案:D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break语句的使用,break可以结束switch语句和for循环语句,但是不能使用在条件判断语句内。

试题推荐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