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在中低压工业管道中,最常采用的法兰形式为( )。A.平焊法兰 B.对焊法兰 C.光

题型:单项选择题

题目:

在中低压工业管道中,最常采用的法兰形式为( )。

A.平焊法兰

B.对焊法兰

C.光滑式对焊法兰

D.凹凸式密封面对焊法兰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8/0606/3c0fed4e42b31dd2744e54386127f7d6.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参考答案:[11] 31解析: 在函数调用时,形参值的改变,不会改变实参值。

试题推荐
题型:简答题

(32分)人类历史上的每次社会变革都伴随着教育思想的体制的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语》载:“君子不器。”意思就说,作为君子,不应该只是成为一种器物,而是能成为多种器物,也就是说应该成为通才。不仅如此,而且要求这个通才要具备较高的道德标准,所以又有“君子谋道不谋食”的古训。这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教育和古代君子的不懈追求。

材料二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谈到教育时指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偏见、权威、需要、先例以及压在我们身上的一切社会制度都将扼杀他的天性,而不会给他添加什么东西。他的天性将象一株偶然生长在大路上的树苗,让行人碰来撞去,东弯西扭,不久就弄死了。”

材料三: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妇女怀孕后入公立政府组建的“人本院”赡养,实施胎教,婴儿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婴院”、“慈幼院”抚养;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伤致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人到了晚年,则可进入社会举办的“养老院”、“恤贫院”,受到“公恤”。                                              

——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

材料四1904年(农历癸卯年)1月13日,清政府公布了由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主持重新拟定的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为《奏定学堂章程》,也被称为癸卯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癸卯学制的部分学段情况如下:

学制教育目标课程
初等小学堂(规划为强迫教育阶段,儿童7岁进入学龄期后,理应一律进入)以启其人生之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为宗旨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
高等小学堂培养国家之善性,扩充国民之

知识。强壮国民之气体为宗旨

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中国历史、地理、格致、图画、体操
中学堂(5年) 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 物理及化学、法制及理财、图画、体操等课程。
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后,士人为寻求新的出路,纷纷涌向日本,形成留学日本高峰。综合各种文献的记载,1901年底在日留学生约280名,1904年约3000名,1906年达8000名以上,之后人数逐渐减少。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特点 (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有教无类”办学思想的进步意义(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2分)该书曾遭到当时统治者的禁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原因。(4分)

(3)依据材料三,归纳康有为有关教育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思想根源。(10分)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教育变革对当时中国社会政局的重要影响。(6分)综合上述分析,谈谈你对教育变革的看法。(4分)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6—9题。(15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小题2:.以下各组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便舍船太丘舍去

B.欲穷其林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忠之属也

D.问今是何世斯是陋室小题3:.翻译句子。(6分)

⑴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⑵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小题4:.本文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儒家、道家思想,请选择其中一“家”作简要说明。(4分)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