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下列有关瀑布与其所在地搭配正确的有() A.黄果树瀑布——广西 B.壶口瀑布——山西

题型:多项选择题

题目:

下列有关瀑布与其所在地搭配正确的有()

A.黄果树瀑布——广西

B.壶口瀑布——山西

C.吊水楼瀑布——黑龙江

D.诺日朗瀑布——四川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8/0515/549e2a15ee6cb34110e29ca108619234.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参考答案:错

试题推荐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共9分,每题3分)

宋代文人的拐杖

中国古代文人经常写到自己用的拐杖,宋人尤喜如此。在他们的笔下,拐杖寓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信息。

人们早就使杖这个原本简单的生活用品人格化了。人们从它身上引申出了品德等喻义,从它身上获得启示;这些品德之类的喻义,正是中国古人爱杖以及“杖文学”众多的基本原因之一。

汉代文人言杖,常把杖比作君子、圣贤,杖被附加上了戒慎、克制、节欲以及认真助人、忘我助人的德行,以此强调其扶持、辅佐的作用,提示人们应当从用杖中体会到任用贤人之重要。魏晋唐人除了继续将杖与扶持、辅佐之类相联系外,又将劲直、高节、逍遥和杖联系了起来。

到宋代,有的人继续申说杖的扶持作用,而另一些人则在魏晋唐人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其含义。张九成、黄庭坚强调了忠信笃恭、内圣、廉、直、节。最能典型地体现宋人观念的,则是蔡戡的《邛竹杖歌》,其后半首曰:“孤根端有岁寒操,劲节肯染京城红。飘然飞去不可执,西山南浦聊从容。放行天地无障碍,倚观宇宙皆虚空。横挑斜倚任所适,去来无定如飞鸿。”赋杖以节操、脱俗、闲适、飘逸的个性,正是宋人写杖的最大特色。

在中国文化史上,宋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各种观念整合、沉淀、定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普遍的内敛倾向使各种纷扰的观念、骚动的心理被普遍的宁静之美、逍遥之求所代替。程颢的诗《秋日偶成》最具典型:“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这种有别于唐人专重功名富贵的“男儿观”,代表了宋代文人人生态度的新内容。

宋人这种人生态度,也体现在对杖的品德等喻义的解说上。在宋人笔下,杖的戒慎启示、扶持、辅佐功能、贤人之喻明显淡出,它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宋代文人的入世意识、政治主人翁意识的淡化。宋人的杖主要是用来显示一种脱俗、逍遥、闲适的情怀。

与这种人生态度和情怀相应的,是他们的审美情趣。宋代文人喜爱之杖,在材质上都偏爱来自山野自然的植物。他们还非常喜欢给杖加上枯、曲、瘦、短、轻等形容词。可见,宋人爱写杖,正是其人生态度、审美心理的外化表现,他们使杖有了丰富的文化附着。

所以,宋人常可通过杖来获得一些人生感悟,或借助它去表达人生感悟。如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在竹杖芒鞋与马的比较中,作者体会到不受宦事羁绊的轻松自由。

由此可见,宋人对杖及写杖的偏爱是在中国文化富有连贯性的演化中,随着整个封建社会的兴衰变化,随着文人心态、旨趣的变迁而逐渐形成的。

小题1: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中国古人之所以爱“杖”,是因为从“杖”身上引申出来的喻义给人以启示。

B.宋代文人对“杖”的含义的创新是在对前人否定的基础上完成的。

C.宋代文人喜爱选择山野自然植物做“杖”的材质是源于他们的审美情趣。

D.苏轼借笔下的“竹杖”“芒鞋”表达了自己不受宦事束缚后轻松、潇洒的心境。小题2:下面各句诗词中最能反映文中所说的宋代文人的情怀的一项是(  ) (3分)

A.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B.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

C.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

D.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小题3:不能作为宋代文人喜爱写杖的原因的一项是(   )      (3分)

A.因为宋代文人的人生态度,由积极入世转向一种脱俗、逍遥、闲适的情怀,而这种情怀与宋人赋予杖的寓意是吻合的。

B.杖的取材和外形特点体现了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

C.宋人常可通过杖来获得一些人生感悟,或借助它去表达人生感悟。

D.在宋人的笔下,拐杖寓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信息。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两 片 秋 叶

陈薇莉

秋意浓入肃杀,一阵风过,光秃秃的树干上颤颤地缀着几片不肯就去的枯叶,瑟缩地打着旋儿。倏地,一片落叶飘进了我摊开的书页。黑黄的色,边儿早已碎败,蜷曲着身子,不知被什么虫子咬得满是疮洞。我突然想到愁,不正是心上搁了个秋么?

我悲秋,我亦恋秋。每当第一片落叶从浓密的绿中飘飞下来,每当凉凉的秋雨无声地润了我的窗帘,那种夹杂着甜味的愁就袭上来,牵出一线忧思,唇边也会滑出一声长长的“唉”,落进心底,化作一怀莫名的悲哀。

人生,不都如这枯叶么?在转瞬即逝的浓绿后转黄,变黑,飘飘地落地,不知葬身于哪一角落。

又一阵风过,叶儿在书页上颤了颤,想要飞去,我捂住了它,想把它嵌入书中,又觉得摊开的这本书词语太热,容不得这冰浍的形体,须得另寻一本。

从枕旁的书堆上取到一封未拆的信,想是同寝室的给带回来搁在那儿的,一看那刚劲的字立刻就像看到了那双闪着亮点儿的眼睛,一股热热的生命的力量关不住般地从那里面溢了出来。于是,我的搁上了秋的心顿然感到一阵麻酥酥的暖意。他爱我,但他更爱大山——这使我气恼,大学毕业后,他选择了大山!

拆开封口,抽出信来,一片红红的什么被带了出来掉在地上,定晴一看,腾地涌起一股热,热,从心窝里往外冒的热——那是一片火一般红的枫叶。

我木然地站着,下意识地将两片秋叶搁在一处。顿时,那片枯叶在红枫的映照下越发显露出它的可憎可怜!我迷惘起来,我并不懂自己,何故竟会生了要将这片以枯死的形体冷了人心的叶儿珍藏起来的雅兴?

“你爱这大山的红枫么?”那双洋溢着热热生命力的眼睛盯住我说,“是的,它也坠落于肃杀的秋风之中,然而,它却是挤尽了热,将自身烧得通红,用自己最后的生命,给寒冷的世界装点上一片红于二月花的色彩……”

我慢慢觉到,心上搁个秋,并不尽是愁。人生的春固然可爱,但也用不着为留它不住而无端发愁,即使到了秋,也还有这烧红的枫叶,何况春后面还有夏哩。

我于是将那枯叶弹出窗外,将那片来自大山的红枫嵌进了书页。

小题1:.本文标题的“两片秋叶”,一片是                                         

一片是                                                                        

小题2:.作者将两片秋叶放在一起对比,领悟到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①相同之处是                                                              

②不同之处是,前者                                                        

后者                                                                      

小题3:.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写道“我悲秋,我亦恋秋”。

①作者为什么“悲秋”?因为                                                

②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恋秋”?因为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A.将两片落叶对比,使人想到大自然是多色彩的,更使人联想到生命所应当追求的方式。

B.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慨叹人生的寂寞和短促,追求爱情的诚挚和高尚。

C.先借第一片落叶抒写惜春悲秋的情愫,后借第二片落叶表达对爱情的珍惜和追求,全文以清新的文笔抒写了这样一段情绪流动的历程。

D.我在寻书过程中无意发现“他”的来信,发现“他”寄赠的红叶,是作者巧妙设置的一个促使感情转变的契机。E.作者巧借汉字结构的特点,心上搁了秋,正是一个“愁”字,以表达自己的对秋的留恋,所以说“我亦恋秋”。

F.作者运用对比的目的在于赞美第二片落叶,再由物及人,赞美“他”对事业的选择和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