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工作B停工10天后,承包方提出的进度计划调整方案是否合理该计划如何调整更为合理

题型:问答题

题目:

工作B停工10天后,承包方提出的进度计划调整方案是否合理该计划如何调整更为合理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8/0502/e8afe55aba5840ffb9c4ac6bab7c3309.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参考答案:B

试题推荐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齐长城位于山东省境内,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修建的军事防御体系,距今已2500余年,为世界上最早修建的长城。它西起今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东至青岛市黄岛区;齐长城横跨济南市、章丘市等十几个县市区,长度在600公里以上;它是中国唯一起于黄河止于大海的长城,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军事地位。

泰山两侧是齐、鲁接壤地带,是北、南争战与会盟的通道。特别是在齐国的西南部,济水与泰山之间构成依河临山之险,是中原各国的交战要道,是春秋战国时中原诸国进攻齐国的咽喉。所以,齐国在这里首先修筑了西段城障,以防鲁、晋诸国。

齐长城多依山势而筑,山岭之地又多筑在峰顶处,故齐长城又有“长城岭”之称。随山势而筑地段,城墙多系大小不一的自然石块砌成,一般不用灰浆等物凝固。而平原低谷地段所筑长城又多夯筑而成,土筑的城墙也称钜防或防门。

齐长城建筑时充分利用山险,既代替长城的作用又能节省人、财、物,城墙是长城的主体;烽火台多设在山岭的高巅之处,是军事设防传递信号的设施;而关塞和防门多设在平原低谷地段,是出入国境的必经之地,也是长城的要冲地带,这些地方一般修筑两层城墙。在沂水和临朐交界地带的大岘山上修筑的穆陵关,就筑了两道城墙,格外坚固,因此处是齐国当时通往南部的重要门户,由此向北可直达齐都临淄。据罗勋章先生实地调查,长城所经的临朐、安丘、沂水境内地段城墙,多为南北两道城墙,且两道城墙的修筑结构相同,故而证明长城要冲地带是有意重点加固的。

综观齐长城的建筑结构设计,有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就地取材的特点,故而现今所见长城不是整齐的统一设计,而是多因山势和河堤渠而筑。平地、河流、低谷处重点设防,以确保进出方便,能攻易守。现在在山顶险要处见不到城墙遗迹,说明当时此处没有修筑城墙。在山岭脊外缘陡险处,长城内侧地势较外侧要高出许多,一般可高出2~3米,而外城墙内只填以3~4米宽的土沙或碎石,所以齐长城较多处地段为单城墙,即只有外墙,无内墙;这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所建长城中是仅见的,在历代所建长城中也是仅有的。

而平阴、长清地带的长城西端,既无山岭屏障,又无河道为阻,而此处又是齐国南通曹、宋、滕、邾、鲁、楚、周诸国,西通卫、晋、郑的要冲地带,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故齐国不惜耗费巨力在此用土坯筑成高厚的城墙,故史称钜防。这里因有钜防,在春秋战国长达五百余年的时间内未发生灭国之灾,确实起到了筑城卫国的作用。

小题1:下面对“齐长城”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长城是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泰山之南的齐国。

B.齐长城始于济南,终于青岛,绵延十几个县市区,长度600多公里。

C.齐长城的西段城障,是为了防御鲁、晋等诸国的侵略而建造的。

D.齐长城有“长城岭”之称,得名于它多依山而筑,且遇山岭之地时多筑在峰顶处。小题2:下面对齐长城建筑设计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齐长城多顺势而筑,主要是为了降低建筑成本和减少对自然的过度破坏。

B.齐长城建筑时就地取材,山岭地段主要是自然石块,低平地段主要是土筑。

C.齐长城在设计上不是整齐的统一设计,是因为当时的建造技术还无法达到。

D.齐长城的单城墙建在山脊处,双层城墙多设在出入国境的必经之地。小题3:下面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齐长城在山岭的高巅之处都设置烽火台,目的是传递军事信息。

B.钜防是土筑的城墙,建在齐长城西部,即今天的长清、平阴一带。

C.穆陵关筑了两道城墙,是因为这里是当时齐国通往南、北方向的重要门户。

D.齐长城绝大多数地段为单城墙,即有外墙而无内墙,个别地段才有两道城墙。

查看答案
题型:单项选择题

民工甲将自己的一块树根交给根雕艺术家乙雕刻,但未约定雕刻的内容和权利归属。乙经反复思考和精雕细刻,创作完成一件精美的根雕艺术品。乙遂以高价将该根雕卖给收藏家丙。丙未经任何人同意,将该根雕送美术馆丁展览。
请综合分析、回答本案涉及的下列法律问题。

该根雕艺术品的著作权应当依法归( )。

A.民工甲享有

B.根雕艺术家乙享有

C.收藏家丙享有

D.民工甲与根雕艺术家乙共有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