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2004年10月5日,居住在A市B区的张三与居住在该市C区的李四于该市D区签订了一

题型:多项选择题

题目:


2004年10月5日,居住在A市B区的张三与居住在该市C区的李四于该市D区签订了一份房屋买卖合同,双方约定将张三所有的位于该市E区的房屋卖与李四,李四于 2004年11月5日支付房款,张三于2004年12月1日将房屋交付于李四。合同签订后,李四依约于2004年11月5日向张三支付了房款,然而张三一直未依约交付房屋。在多次协商未果的情况下,李四于2005年5月6日向法院起诉,请求法院判令张三履行合同,交付房屋。在诉讼过程中,王五以其对该房屋享有所有权申请参加诉讼,法院依法予以准许。

如果王五通过起诉要求参加诉讼,法院裁定驳回,并判决张三将房屋交付于李四,则( )。

A.王五可以上诉

B.王五不可以上诉

C.若二审法院认为王五的诉讼请求确有理由,应当撤销原判,依法改判

D.若二审法院认为王五的诉讼请求确有理由,应当撤销原判,发回重审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8/0415/eeea469e519020f5d2d43277de258243.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参考答案:对等网络解析:如果网络系统中的每台计算机既是服务器,又是工作站,则称其为对等网络。

试题推荐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议论文阅读

以德治国与读书求知

①高尚品德的形成,是离不开读书的,只有精于读书的人,才能使自己的品德高尚,成为“以德治国”的模范。   

②读书,既是对人类知识营养的吸收,又是对自己人格的完善。读书,是人生的艺术享受,其乐无穷,美不胜收。要做到自觉地读书,既是一种文明的习惯,又是一种境界。进入新世纪后,新问题层出不穷,知识领域不断更新,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给人类社会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不读书,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国际科学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竞争。要在这种竞争中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就必须读书求知。

③读书求知,对道德大厦的塑造,更是必不可少的“心灵工程”。《今世说》上有名言日:“静坐自无妄为,读书即是立德。”读书与德,确实不可分开。无德是一种愚昧,“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说苑》)。不读书的人,只会在黑暗中摸索,不可能脱离愚昧的苦海。无德,是一种邪恶的品性,是兽性的一种表现。“学则正,否则邪”(杨雄《法言·学行》);“学则治,不学则。乱”(黄宗羲《明儒学案》)。由此可见,读书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成。为“以德治国”的模范,必须认真读书。   

④当然,读书要有选择。我们不仅要读书,而更重要的是要读好书。“法轮功”痴迷者的一个沉痛教训,一是不读书,心灵愚昧;二是虽读书,但读的是李洪志《转法轮》一类鼓吹邪说的坏书。陈果、刘思影就是受李洪志歪理邪说的毒害而走上绝路的。到目前为止,已有239名“法轮功”练习者为上“天国”而自杀身亡。这种悲剧的产生,便是愚昧的产物。事实证明,读好书,能使人走向光明,进入德的境界;读坏书、邪书,会使人走向绝路;不读书则会导致人进入黑暗的深渊。只有多读好书,才能治邪、治恶,促使美善之树长出文明的花朵;无德,是灵魂的卑鄙,是干坏事、办错事的一种动因。“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笛卡尔语),“种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雨果语)。“腹有书气自华”,多读好书,可以使自己的人格高尚,灵魂伟大,不干坏事,少办错事。孙中山、毛 * * 、周恩来等革命先驱和鲁迅、茅盾、邓拓等有作为的作家,都是一生手不释卷、博览名著的知识渊博者;反之,历史上那些昏君 * * 臣、邪恶歹徒、民族败类一类人物,很少有喜欢读书的,更谈不上读好书。例如:慈禧太后丧权辱国,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这些人能够读点好书,他们会成为历史罪人吗?“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要培养高尚的道德,应当从读书开始。一个不读书的国家,只能是一个愚昧的国家,而愚昧的国家是不能进行“以德治国”的。

⑤要落实“以德治国”的战略思想,须营造好“以德治国”的社会环境。而倡导读书求知,使读书成为国人的“国风”,便是营造好这种环境的根本途径。让我们人人都拿起书来,汲取人类宝贵的精神营养吧!

小题1:.读完全文,概括出全文的中心论点。(2分)

小题2:.第③自然段主要采用_______________论证方法,阐明了______________关系。(4分)

小题3:.第④自然段主要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证方法,阐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3分)

小题4:.请你为第③自然段另外选择一条有关读书的名言作为论据。(2分)

小题5:.请你从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选取两个典型事例填在下面空白处,与上下文意思相联接,构成一个排比句,作为第④段的论据。

例如:慈禧太后丧权辱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