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主法律行为履行完毕,并不必然导致从法律行为的效力的丧失( )

题型:判断题

题目:

主法律行为履行完毕,并不必然导致从法律行为的效力的丧失( )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8/0413/7756e43671a01a9dfda194054eb0ed1d.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参考答案:B

试题推荐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18分)

学者的态度与精神

①我向来最佩服的,是古印度学者的态度;最景仰的,是欧洲中古学者的精神。

②古印度学者的态度怎么样?他们的态度就是:绝对地服从真理,猛烈地牺牲成见。

③古印度学说的派别将近百种,他们互相争辩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但他们争辩的态度,却很可注意。当未辩论以前,那辩论者往往宣言:“若辩论败了,就自杀以报,或归依做弟子。”辩论之后,那辩论败的不是立刻自杀,就是立刻归依对方做弟子,决不作狡辩,决不作遁词①,更没有无理的谩骂,话出题外,另生枝词的现象,像我中国学者的常态。这种态度,你佩服不佩服?这才真是“只晓得有真理,不晓得有成见”呢!这就是古印度学者的态度,我希望中国的新学者也有这种态度。

④欧洲中古学者的精神又怎么样呢?他们的精神就是:宁愿牺牲性命,不愿牺牲真理。

⑤欧洲中古时的学者,因发明真理,拥护真理,以致焚身或入狱的,很不鲜见。他们那为真理而牺牲生命时所受的痛苦,若给中国学者看了,觉得很不值得。但真理却因此昌明了!人类却因此进化了!那学者一时的生命与痛苦又算得什么,那学者的心中只晓得真理的价值,不晓得自己生命的价值,这才真正是“学者的精神”!

⑥总之,学者的责任本是探求真理,真理是学者的第一生命。小我的成见与外界的势力,都是真理的大敌。抵抗这种大敌的器械,莫过于古印度学者服从真理、牺牲成见的态度;欧洲中古学者拥护真理,牺牲生命的精神。这种态度,这种精神,正是我们中国学者应具有的态度,应抱的精神!

                                      (选自《百年老课文》,有改动)

  [注]①遁词:因为理屈词穷而故意避开正题的话。

小题1:下列对文章结构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小题2:从第③段画线句子看,如果辩论失败,中国学者会有哪些“常态”?(4分)  

小题3:第⑤段谈欧洲中古学者的精神时,提到“中国学者”有什么作用?请加以分析。(6分) 

小题4: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4分)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