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中国从古到今的思想对认识(知识)的来源有各种不同看法。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材料1孔

题型:问答题

题目:

中国从古到今的思想对认识(知识)的来源有各种不同看法。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材料1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因而学之,又其次之;因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材料2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材料3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的意思),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4 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为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丈明再进丈明,为行而后知之时期;第三自然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 请回答: (1)材料1认为知识的来源是什么 (2)材料2、材料3同材料1的共同点是什么 (3)材料2与材料3的哲学倾向是什么 (4)材料4揭示了知识的来源是什么,知与行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

参考答案:

解析:材料1认为有两个知识的来源,一是“生而知之”即先天自生的,二是“学而知之”即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 (2)材料2继承和发挥了材料1的“生而知之”说,有不学而能、不学而虑的“良能”、“良知”;材料3继承和发挥了材料1的“学而知之”说,认为人们的知识才能是通过后天的学习、人的作为(即行动)而获得的。 (3)材料2的哲学倾向是唯心主义,材料3的哲学倾向是唯物主义。 (4)材料4揭示的知识的来源是行动和人类文明的进化;知和行的关系是先行后知,以行求知,然后是知先行后,以知指导行,即行——知——行。孙中山先生的知行观包含了唯物、辩证观点的合理因素。

试题推荐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