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试述小麦矮腥黑穗病的症状特点、病原菌形态特点;病害发生规律和流行条件;在国内的适生区

题型:问答题 论述题

题目:

试述小麦矮腥黑穗病的症状特点、病原菌形态特点;病害发生规律和流行条件;在国内的适生区域以及检疫检验方法。

答案:

参考答案:

症状:

植株矮化;病穗肥大,小穗小花增多;菌瘿粗短,近球形,较坚硬,压碎后露出黑粉,有鱼腥臭味。

病原菌

冬孢子:球形或近球形,黄褐色—暗褐色,表面有多角状网纹。

冬孢子萌发—无隔先菌丝——担孢子(8-66个)—异性结合成H形—双核侵染菌丝或镰刀形次生担孢子—侵染菌丝。

发生规律

越冬场所:以冬孢子活菌瘿在土壤中、种子表面或粪便中。

土壤带菌是主要侵染病原,分散的病原冬孢子在病田土壤中存活1年,菌瘿可存活3-10年。

冬季日均温0-10℃的日数40d以上,稳定积雪70d以上,积雪厚度10cm以上适于发生。

低温和积雪天数增多,积雪厚度增大,发病变重。土壤中的冬孢子→双核侵染丝→麦苗幼嫩的分蘖→细胞间隙蔓延,经50d到生长点→穗基原,花器→破坏子房,形成冬孢子堆。

传播途径(流行条件):

种子调运和被孢子污染的包装材料、容器和运输工具等远距离传播。

病区土壤带菌是主要的侵染源,在收获或储运期间,菌瘿或冬孢子常撒落田间和被风吹到附近田块。

粪肥和秸秆也传病。

我国适生区域

西北高原冬麦区和新疆、青藏高原晚播冬麦区为高危区;江淮流域及华北、东北的冬麦区为危险区;西南高海拔地区为可能区;春麦区不发病。

检疫检验方法

检测:直接检查、洗涤检验、冬孢子形态鉴定、冬孢子自发荧光显微检验、冬孢子萌发实验、PCR技术检验

检疫:高温灭菌、化学防治、农业防治

试题推荐
题型:多项选择题 案例分析题

患者男,47岁,民工,因“畏寒、发热、腹泻1个月,咳嗽、咳痰2周,头痛、偶发癫痫6d”来诊。患者4个月前有进食溪蟹史。1个月前急起畏寒、发热、腹痛、腹泻,排粪4~8次/d,糊状,有时呈暗红色。2周前出现咳嗽、咳痰,痰中带血,有时痰呈铁锈色。近6d出现头痛,偶有癫痫发作。查体:T39℃;急性病容;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许湿性啰音;肝肋下2cm。血常规:WBC20×109/L,N0.42,L0.18,E0.40。

ABCDFG此时进一步的处理措施是()

A.抗生素

B.支持等对症治疗

C.吡喹酮

D.镇咳

E.病原治疗

F.观察,不需要特殊治疗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