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决定企业对待风险的态度的因素不包括( )。 A.风险偏好 B.风险容量 C.风

题型:单项选择题

题目:

决定企业对待风险的态度的因素不包括( )。

A.风险偏好
B.风险容量
C.风险策略
D.风险层次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8/0128/f3edb84c0f4697340269aec77f16680b.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参考答案:(1)合理的选择生料率值,确定相应的生料化学成分,采用多元素分析仪实施率值配料在线控制,及时调节生料各化学成分控制在规定范围以内。(2)生料成分均匀。生料成分均匀是提高熟料质量的关键,生料...

试题推荐
题型:单项选择题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进步日渐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开始成为现实,今天世界的竞争已成为以经济为基础,以科技特别是以高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事实上,1997年美国的信息高科技的产值已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10%,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知识密集服务出口总值已接近商品出口总值的40%,联合国组织主要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近50%来自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

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对未来经济出现了多种说法,先是前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在《两个时代之间——美国在电子技术时代的任务》之中提出了我们面临一个“电子技术时代”。其后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又把它称为“后工业社会”。记者出身的美国社会学家托夫勒1980年在《第三次浪潮》中大力宣传了“后工业经济”,并把它描绘成“超工业社会”,提出出现了一种不同于工业经济的经济。美国经济学家和未来学家奈斯比特1982年在《大趋势》中提出的“信息经济”,以新型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命名这种经济。英国福莱斯特1986年在《高技术社会》中提出的“高技术经济”,准确地以新型经济的产业支柱群体命名这种经济。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说法,明确了这种新型经济的性质。1992年我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社会科学》杂志132期撰文提出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支配的经济——“智力经济”的概念,其后又在多种中文刊物上做了说明。1996年经联合国组织明确定义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第一次提出了这种新型经济的指标体系和测度。1996年12月30日的美国《商业周刊》发表一组文章提出“新经济”,指出一种新型经济已经形成。1997年2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又采用了联合国研究机构以前提出的知识经济的说法。著名的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1998年版已定名为《发展的知识》。

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名词实际上是在逐步建立一个日渐清晰的概念,即“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简而言之就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从这个概念的形成也可以看出,先是______的敏感,后是学者的探索,再是记者的宣传,后是科学家的研究,直至国家领导人和______的正式采用,经过了30多年的时间,可以认为:这是一个科学概念。从经济发展史看来,以产业结构划分,可以分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高技术经济。以资源配置来划分,可以分为劳动经济、(自然)资源经济和智力经济,这也得到众多专家的认同。我们现在称之为“知识经济”,似乎在分类学上有些问题,但这几种说法都是一个意思。所谓“知识经济”,是指区别于以前的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经济的新型经济,它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因此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本文第一自然段列举了各项数字,是为了强调下面哪一项的重要作用?()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信息技术

C.科学技术

D.经济发展

查看答案
题型:问答题

2010年1月18日0时15分,由于外线电路进线发生电压波动,导致某化工厂聚氯乙烯分厂8×104t/年聚合装置B聚合釜搅拌停止、冷却水停供。8×104t/年聚合装置当班班长聂某、主操作工龚某、副操作工詹某、巡视工徐某4人在控制室,另一巡视工康某;B釜已反应2小时16分;C釜反应结束等待出料。
龚某首先从集散控制系统(DCS)显示器上发现动力设备停电,遂报告聂某,并让徐某到47号变配电室值班室找人。聂某打电话通知聚氯乙烯分厂调度王某,汇报停电及装置情况。徐某到变配电室,向电修当班班长赵某申请给聚合釜搅拌及循环水泵送电,然后跑到现场B釜处等待搅拌的启动。
聂某见电仍然没有送上,再次跑到变配电室中请送电,然后和康某一起到现场,将B釜的循环水调节阀手动全开,回到控制室,聂某发现B釜压力仍在迅速上升,通知操作工往B釜加稳抗剂,因断电,稳抗系统未能启动,随后又再次去变配电室要求送电,此时王某正在要求赵某与另一名值班电工许某一起送电。由于操作不当,送电未能成功。
聂某见状随即跑回主控室,此时B釜压力已达1.3MPa(正常反应压力1.1MPa),决定将B釜排气管线阀门打开,向出料槽排气泄压。此时聚氯乙烯分厂值班人员(8×104t/年聚合车间副主任)黄某也赶到操作室,见正在排气,便到现场确认,并将步话机交与徐某,让其与控制室保持联系。
当B釜釜压达到1.4MPa,龚某提醒聂某往B釜加入紧急事故终止剂,聂某通知现场巡视工打开氮气钢瓶阀门,现场人员发现钢瓶氮气压力不足,黄某、徐某、康某3人迅速卸下2个旧钢瓶,同时跑到20m远处搬回2个新钢瓶。聂某此时也赶到现场,4人一起将氮气钢瓶换好。聂某迅速跑回控制室,见此时釜压已升到1.6MPa,他立即按下了B釜紧急事故终止剂加入按钮,同时听到了一声巨响。控制室人员迅速躲在DCS操作台下;响声过后,人员跑出控制室,聂某及龚某又返回控制台,按下了A釜、C釜的紧急事故终止剂加入按钮,然后撤离现场。现场人员也迅速撤离了现场。
事故发生后,公司当班调度主任赵某在18日0时44分向119报警,并命令停止氯化装置单体输出,关闭相关阀门。当班调度及公司办主任孙某用电话分别通知公司领导,1时5分,公司领导相继到达事故现场,进行指挥。全厂所有装置陆续停车。
事故发生后,企业消防队首先到达火场扑救。接警后,市消防总队先后派出18个中队55部车辆270余人到现场进行扑救、控制火势。市消防总队的消防车于1月18日1时3分到达现场。火势于1月18日2时14分被控制。为防止二次爆燃和意外事故发生,对残余物料进行燃烧控制,对现场装置进行不间断喷淋冷却,残留余火于2010年1月19日6时5分自行熄灭。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

试分析事故的间接原因。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