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建筑:水泥:粉刷 A.皮包:拉链:制作 B.大桥:钢铁:焊接 C.家具:木材:油漆

题型:单项选择题

题目:

建筑:水泥:粉刷

A.皮包:拉链:制作
B.大桥:钢铁:焊接
C.家具:木材:油漆
D.歌曲:音符:组合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8/0107/1ef7d9f2c40a3c05a51622cc9a348266.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参考答案:C解析:[考点] 1Z102032 掌握非流动负债的核算内容

试题推荐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3题。

停止与开始彭程

在这个人人争先恐后日夜兼程的时代,有谁肯逆风而行,想一想有关停止的话题呢?

停止,和躲避、放弃、失败等字眼一样,在通常的理解中,似乎总带有某种消极、贬抑的色彩,不怎么讨人喜欢。然而停止却是宇宙间的节奏。在宽泛的意义上,停止包含了拒绝、关闭等涵义,是当下生活的中止,同时也潜伏了新生的可能性。从自然物事到社会人生,停止划出了一道分界线,分隔开两种明显区别甚至是极端对立的状态。

停止每每意味着变化,至少是变化的前夕。停止的落脚点是在新与旧的结合处,充满了辩证法的精神。想一想夏天骤雨前的天气吧!树叶忽然纹丝不动,万籁俱寂,安静得古怪,然而即刻就会电闪雷鸣,将世界重新安排。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当视听关闭时,内心生活的生动活跃才有可能,那是外界声色形相在灵魂之门前的停止。去了一趟新疆西藏,置身高天远地的风景和善良淳朴的人们中,会有一种生命更新的感觉。那是拥挤喧嚣冷漠狭隘的都市生活的暂时停止。当追名逐利的脚步停歇时,才有心境欣赏大自然的美,体会月色溶溶,杨柳依依,微风燕子斜,细雨鱼儿出。停下来也才能返归内心,与真实的自我对话,才能重建与大自然的和谐。

在歌德笔下,一生求索的浮士德博士最后喊道:美呵,请为我停留!对于今天的我们,一种加以改动的表述也许更为恰当:美呵,请让我为你停留!

印度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倘不是弃绝了宫廷生活出外苦行,便不会有菩提树下的觉悟,自然也诞生不出大慈大悲以众生为怀的佛教。法国画家高更毅然中止了巴黎证券商的富裕生活,远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在炽烈的热带阳光下,一支画笔点燃了张张画布,也烧旺了当时尚属寂寂无名的象征画派的声誉。

一个时代如果总是让人眼花缭乱,一个人如果永远有做不完的事情,那个时代可能罹患了病症,而那个人所忙碌的事情的价值大可怀疑。何以匡正?把脚步放慢,直到能听到心跳的声音。在路上高速奔跑的感觉固然刺激,然而不能指望看清两边的东西。

现代生活的一大弊端是匆促。欲望太多,同时又太急切。快速成为时代的美学,于是生命遭到异化荼毒,目标为手段所替换。日子仿佛一辆狂奔的马车,然而驾车人在哪里?快并不是唯一目的,如果方向错误,越快只能是越远。梯子应该搭对墙壁,西方一位管理学大师这样比喻。我国一位诗人说过一句话:一个人一生只能做一件事。要给这件事定位,找到它的坐标,算出其半径和周长,停下来是必不可少的。此时,停止是一种调整和校正。在新世纪的喧嚣纷乱中,守护什么?放弃什么?我需要和众人一样么?即便没有资格谈论对时代负责,总该对自己负责吧。不再有救世主和导师,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立法者。试一试停止吧,停止是为了重新上路。在现状与超越之间,停止是一座桥梁的名字。

据说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口立着这样的标牌,提醒人们留意两侧的风景:“慢慢走,欣赏呵!”慢慢,也就接近停止了。只有停下来才能欣赏到、读懂一些好的东西,试一试停止吧!如果我们瞩望于新的开始的话。

(《中华读书报》)

1、.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呼吁人们“试一试停止吧”。(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举乔达摩•悉达多和画家高更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观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美啊,请让我为你停留!”比“美呵,请为我停留!”“对今天的我们”,表述也许更为恰当?(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正确理解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梯子应该搭对墙壁。(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路上高速奔跑的感觉固然刺激,然而不能指望看清两边的东西。(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题型:实验题

小李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为了能够比较像物的大小,应使蜡烛B处在与蜡烛A        选填“同侧”或“异侧”)的位置;

(2)移动蜡烛B的位置,直到从A处看,蜡烛B好像也被点燃似的,此时蜡烛B的位置就是点燃的蜡烛A的像的位置。测得此时蜡烛

A、B到镜面的距离均是10cm。由此可初步得出结论:                     

                                          ;

(3)该实验中取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       的关系;

(4)实验中不用平面镜而选择玻璃板,是由于用平面镜做实验时,无法观察到蜡烛A另一侧(平面镜后方)的         (选填“像”或“蜡烛B”)。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