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2009年1月上海浦东新区高三质检34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题型:综合题

题目:

(2009年1月上海浦东新区高三质检34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百不得一。”

——《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第51页

材料二

据统计:同盟会员在1905年至1906年有统计的会员为976人,其中广东170人,湖南158人,四川130人,湖北125人,余者为其它各省。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第66页

问题

(1)中国人是怎样认识到 “机器之利”的?(2分)

(2)从材料一,你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3分)

(3)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同盟会会员分布有何特点?(1分)

(4)这两则材料所反映的现象有何内在的联系?(2分)

答案:

(1)在鸦片战争和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刺激下,中国人开始认识到了近代机器之利。(2分)(如答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的影响也可。)

(2)西方势力由东南沿海向北侵入;中国对西方近代事物认识和接受先南后北或机器生产南方多于北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性。(3分,每点1分)(言之成理即可)

(3)南方多于北方或主要集中于南方。(1分)

(4)革命力量的分布,与当地对西方事物认识、接受程度相关。(或答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关。)(2分)

(1)张之洞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之所以会有此种认识应注意与鸦片战争的联系,也可与19世纪60年代中国的现实国情-内忧外患相联系。

(2)从材料中可知当时中国人对机器的认识从南方到北方逐渐减少,这一趋势也反映出当时列强侵略中国的过程亦是由南到北,而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则进一步说明当时中国南北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3)根据材料中所给数据直接可作判断:南方多于北方;

(4)注意内在哲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试题推荐
题型:综合

(8分)读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题目。

(1)图中河流干流的流向为_______(1分)

(2)图中①②③④附近河水流速最快的是____(1分)

(3)PQ两地的温差为_____________(1分)

(4)请在图中分别画出P、Q两地的坡面径流。(2分)

(5)在图示区域内拟建一座小型水库,设计坝高约为55m,请依据相关信息在图中画出该大坝。(提示:用∥表示,注意大坝的位置和长度)(2分)

(6)某人站在P点,是否能看到区域中的村庄?(1分)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