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记波外翁》的作者是()。A.周涛 B.季羡林 C.牛汉 D.台静农 E.张承志

题型:单项选择题

题目:

《记波外翁》的作者是()。

A.周涛

B.季羡林

C.牛汉

D.台静农

E.张承志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7/1016/fecd14135ae3d3197d12548042f6de2c.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参考答案:对

试题推荐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在我们看来,小说总得有比较细致的艺术描写,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但在唐以前,神话、寓言不用说了,即便是历史散文,也往往只有人物性格的一刹那的闪光,只有故事情节的某些片断富有文学意味,因而只能说是孕育着小说的因素,不能把它们径直地称为小说。同样,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说,除了极少数有稍许细致的艺术描写之外,大都是简单粗略的“残丛小语”。即便其人物性格有一刹那的闪光,即便其故事情节的某些片断富有文艺性,也只能算小说的雏形或嚆矢,也很难径直地称为小说。我们顶多可以把其中极少数故事称为“小说”,顶多只能说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有极少数“粗陈梗概”的小说,而不能把这些故事全都叫做“小说”。正如我们不能把神话、寓言、历史散文与小说混为一谈一样,我们也不能把“故事”和“小说”混为一谈。笼统地把那些志人、志怪作品称为“故事”是可以的,笼统地把那些志人、志怪故事称为“小说”恐怕是不大确当的。

  严格地说,中国小说的正式形成是在唐代。唐以前只能算小说的萌芽阶段。唐代的传奇才是名副其实的小说。在故事情节上,它由过去那种随笔、杂记式的记录或简短零星的“残丛小语”,变成了篇幅较长的细致描绘、委婉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相当完整的艺术结构。在人物刻画上,它由过去那种不注意人物性格或只有性格的一刹那闪光,变成了比较注意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性格、心灵的描写。在作品内容上,它也由记叙怪异扩大到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一句话,唐代的传奇,具有完备的短篇小说形式,无愧于“小说”称号。明代胡应麟说:“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幻设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所谓“作意好奇”,就是有意识地进行虚构和创造,不拘泥于事实的记录。鲁迅说:“小说到了唐时,却起了一个大变迁。……六朝时之志怪与志人底文章,都很简短,而且当作记事实;及到唐时,则为有意的作小说,这在小说史上可算是一大进步。”唐人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小说终于正式形成了,标志着我国小说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终于由萌发成长为大树,标志着前人著作中孕育的小说因素终于形成了“小说”这样一个新型的文学体裁。

1.作者说“笼统地把那些志人、志怪故事称为‘小说’恐怕是不大确当的”,作者之所以这样说的原因是(     )

A.因为这些志人、志怪故事只能称作小说的雏形或嚆矢。

B.因为不能把“故事”和“小说”混为一谈。

C.因为这些志人和志怪的故事还缺乏比较细致的艺术描写,还没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所写的人物也缺乏鲜明的性格。

D.因为这些志人和志怪的故事,大都是粗略的“残丛小语”,只有部分人物的性格有一刹那的闪光;从故事情节来看,除某些片段外,总体上还缺乏文艺性。

2.标有横线的“小说因素”在文中是指(     )

A.神话、寓言、志怪小说

B.神话、寓言、历史散文

C.神话、寓言、志人故事

D.神话、寓言、历史散文、志怪小说、志人故事

3.根据作者的观点进行推断,下列全是真正意义的小说的一项是(     )

A.《柳毅传书》《三国演义》《夸父逐日》《子夜》

B.《柳毅传书》《红楼梦》《阿Q正传》《老残游记》

C.《西游记》《周处》《李自成》《百合花》

D.《儒林外史》《守株待兔》《老残游记》《家》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说“唐代的传奇,具有完备的短篇小说形式”,这“完备”的形式,作者是从“故事情节”“人物刻画”和“环境烘托”三方面来说明的。

B.鲁迅说“小说到了唐时,却起了一个大变迁”,关于这个“变迁”,鲁迅和胡应麟都论及了,这个“变迁”是指有意识地写小说。

C.文中的“假小说以寄笔端”是说他们借小说这种形式来将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寄寓在文字之中。

D.我国小说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由萌芽而成长为大树的标志就是唐代的传奇。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