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两派报刊大论战的内容、结果和意义是什么?

题型:问答题 简答题

题目:

两派报刊大论战的内容、结果和意义是什么?

答案:

参考答案:

双方围绕着以下四个问题,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论:

第一,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新民丛报》否认民族压迫,梁启超认为:举国人民已经平等,没有享特权的人;《民报》则认为,满族统治者对汉民族和其他民族实行残酷的民族压迫,清王朝还变成了帝国主义的“守土长官”,所以,要想救国就必须进行民族革命。

第二,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新民丛报》认为,中国民众素质低下,还不具备共和国公民的资格,因此只能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或开明专制;《民报》则主张在进行“种族革命”的同时,必须进行“政治革命”,主张废除君主,建立民主共和国,他们相信“我国民必能有民权立宪之能力”。

第三,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新民丛报》认为,中国不存在土地贫富不均的现象,没有必要平均地权,实行土地国有对农业生产不利;《民报》认为,中国确实存在“豪右”和“细民”的差别,只有实行平均地权和土地国有,生产才能发展,发生问题才能解决。

第四,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新民丛报》认为,革命是暴烈的行为,必然引起社会动乱,帝国主义乘虚而入,中国就会被瓜分;《民报》则认为,革命只是推翻清朝政府,并不排外,因此不会引起社会动乱和帝国主义干涉,不仅如此,还会将中国从被招致瓜分的危机中挽救出来。如果不革命,中国越来越弱,才会招致瓜分。

这场论战中,《民报》获胜,《新民丛报》失败,其原因是:

第一,20世纪初期,革命反映着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报》坚持的革命道路比《新民丛报》坚持的改良道路更符合历史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

第二,《民报》立论以事实为依据,列举清朝政论的腐败、立宪的虚伪等读者看得见的事实,结论是只有推翻政府才能救中国,令人信服;《新民丛报》说什么革命必然引起社会动乱,必然招致帝国主义干涉等等,只是推测,难以说服读者。

第三,《民报》一方由孙中山坐镇指挥,参与论战的是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革命家,攻势迅猛凌厉;而《新民丛报》一方应战者只有梁启超一人,尽管他是驰骋文坛的老将,但毕竟势单力薄,交战几个回合就感到招架不住了。

《民报》对《新民丛报》的宣战,使改良派的言论阵地受到致命的冲击。在《民报》与《新民丛报》展开激烈论战之始,其他地区的革命派也与当地的改良派形成对垒之势,展开论战。

论战的性质和意义:

(一)这次论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向保皇派及其报刊发动的第一次全面猛烈的政治进攻,在革命、保皇这个重大的问题上,革命派报刊占了上风,预示着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二)这次论战是革命阵营与反革命功阵营、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与半封建半殖民地道路的斗争,也是一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命运的斗争。

(三)和戊戌变法前后维新派的宣传相比,它是一场更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通读论战,成文深入人心,使人民想念清王朝一定能够被推翻,民主共和一定能够实现。

(四)通过两派报刊论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革命队伍迅速发展壮大,许多原来支持改良派的人也转变立场,纷纷退出保皇会而加入同盟会。

(五)同时通过论战还培养和锻炼了一批革命骨干,……论战还促进了革命报刊的发展……

(六)政论文特别是其中的驳论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试题推荐
题型:问答题

阅读下列说明和图,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说明]

某大中型企业的数据中心为了集中管理和控制用户对数据的访问并支持大量的连接需求,想要构建数据管理中间件,其主要功能如下:

1.数据管理员可通过中间件进行用户管理、操作管理和权限管理。用户管理维护用户信息,用户信息(用户名、密码)存储在用户表中;操作管理维护数据实体的标准操作及其所属的后端数据库信息,标准操作和后端数据库信息存放在操作表中;权限管理维护权限表,该表存储用户可执行的操作信息。

2.中间件验证前端应用提供的用户信息。若验证不通过,返回非法用户信息;若验证通过,中间件将等待前端应用提交操作请求。

3.前端应用提交操作请求后,中间件先对请求进行格式检查。如果格式不正确,返回格式错误信息;如果格式正确,则进行权限验证(验证用户是否有权执行请求的操作),若用户无权执行该操作,则返回权限不足信息,否则进行连接管理。

4.连接管理连接相应的后端数据库并提交操作。连接管理先检查是否存在空闲的数据库连接,如果不存在,新建连接:如果存在,则重用连接。

5.后端数据库执行操作并将结果传给中间件,中间件对收到的操作结果进行处理后,将其返回给前端应用。

现采用结构化方法对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获得如图所示的顶层数据流图和0层数据流图。

请使用说明中的词语,给出图中的实体E1~E3的名称。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