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以下哪项不是病历书写应遵循的原则() A.及时 B.准确 C.客观 D.真实 E.方

题型:单项选择题 A1/A2型题

题目:

以下哪项不是病历书写应遵循的原则()

A.及时

B.准确

C.客观

D.真实

E.方便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7/0825/42025e3edaa9e9574cc4e31543a4a13c.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参考答案:C

试题推荐
题型:综合

图21为太湖平原某大城市平面略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从图中可以看出,早期该城市选址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从图中可以看出,城市化的表现为__________,吸引大批乡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3分)

(3)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拟在图示地区建大型服装批发市场、大型超级市场、蔬菜基地。请分析其选址的条件。(在①②③中选择其一作答)

①拟建大型服装批发市场的有利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②拟建大型超级市场的有利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③拟建蔬菜基地的有利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区不断扩展,要求化工厂搬迁的呼声越来越大。为什么?(3分)

查看答案
题型: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 * * 道题
自屈原开始把它(“木”)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要说明“木”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它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然则“木叶””与“落叶”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对下列词语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树”具有繁茂的枝叶,能给人以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

B.“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可以给读者带来清秋的气息

C.“落木”,显得很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D.“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十分一致,给人枝繁叶茂的感觉,备受诗人们青睐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