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阅读教师的教学实录(节选),完成问题。 案例: 师:读了这首诗,你一定会受到精神上的

题型: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题目:

阅读教师的教学实录(节选),完成问题。 案例: 师:读了这首诗,你一定会受到精神上的影响和情绪上的感染,请说说你的原初体验。 (生先在备用纸上简略地写一写,然后小组交流,之后请几位同学向全班介绍) 生1:这首诗有某种吸引力,让人总是欲罢不能,也许是作者诗中那种乐观向上感染了我,读时觉得很轻松、清新、温暖。 生2:写得很朴实,没有什么华丽辞藻,写的是一种平凡安逸幸福的生活,读了之后令人很向往。 生3:读完这首诗,让人觉得自己十分幸福,觉得这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十分美好。 师:请再读一遍。透过字句,请你想象推测一下,诗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 (先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生1:诗人大概是长期受到什么"痛苦"的缠绕,终于有一天,他挣脱了,可以做一个幸福的人,可以为那些自己热爱的人作出诚挚的祝福了。 生2:根据诗句的用语和所描述的细腻程度,我想她是个女的;然后,文中多次提到幸福,我觉得她是一个渴望得到幸福,并不断追求幸福的人;诗中不难看出她生活的艰苦,因此要追求幸福。 师:(介绍海子生平状况)听了刚才的介绍,请再读本诗,然后说说自己新的理解与感悟。 生1:听完老师对海子悲惨一生的介绍,再来读本诗,的确是能够看出海子对幸福,哪怕是一丁点的幸福的渴望。最后几个"愿你",也是他对其他人的一种祝福吧,"只愿"也说明了他的无奈,他的处境艰难,我(起初)的揣测错了。 生2:听到老师说到海子心灵的孤独之旅,我颇有感慨。

一个孤独的人,往往去追求别人看似很平凡的东西:喂马,劈柴……"只愿"两个字打破了原先编织起来的理想境界,把正在神游的诗人拉回了现实,一种无可奈何体现了出来。但在初读时却没有注意到这点,始终觉得整首诗是轻快的。也许在不如意又自认为无法改变现实时才会这样。 师:现在,请你以研究性阅读的方式,去欣赏、体会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如果你认为诗歌中存在不足,也可指出。 (学生边读边写,5分钟之后小组交流,再作全班交流) 生1:这首诗的感觉很纯,让人想象到那很美的意境,蕴涵着诗人对自己理想中美好景致的憧憬,但是那种意境过于理想化。 生2:全诗塑造了一个"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对它的无比热爱与憧憬,也给读者无比的联想 师:(教师介绍一篇他人的赏析文章)听了他人的赏析文章,对照自己的赏析阅读,请你作个反省比较,说说自己阅读的优点在哪里,不足在哪里。 生1:听了(刚才的)赏析文章,感到(自己)每一次研读欣赏都没有把每节的不同意象区分开来(欣赏理解);或是没有深入体会诗人的内心感情。 师:请各位以现在的心情、现在的体验,自由朗读全诗,边读边体会。 师:现在你或许有了新的体验,新的感受,请你说一说,好吗? 生1:…… 师:现在就要下课了,请每人说一句最有感触的话,作为学习本诗的结束语。 问题: 以上是一位教师有关海子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教学实录片段,阅读并作出评析。

答案:

参考答案:

虽然仅仅只是这位教师的教学实录的节选片段,但是看完,我们不禁拍案叫绝,本课的教学不同于那种至今尚在流行的精心编制、步步设套、"请君入瓮"式的阅读教学,它构思新颖,浑然一体:

第一,充分注重学习主体的需要和阅读感受,教师只初拟"教学流程",不预设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学习目标由学生在课堂上自主确定),不预设线性的师问生答(问题答案由学生讨论后形成基本共识,而不是教师在教案中就规定学生怎么回答)。

第二,整节课以体验性学习为主,采用体验性学习方法,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体现了诗歌鉴赏的基本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学生通过多遍诵读延长和强化了对文本的体验过程,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诗意进行理解和评判。

第三,较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将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但又与培养学生的感受力、理解力、审美力的语文学科目标水乳交融。第四,教师的自我定位比较恰当,发挥了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教师不再充当全知全能的"权威"角色,是对话者之一,又作为"平等的首席",灵活地掌控教学流程,适当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等环节,适时提供背景资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试题推荐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