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须是认得个仁,又将身体验之,方真个知得这担

题型:综合题

题目: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须是认得个仁,又将身体验之,方真个知得这担子重,真个是难。世间有两种:有一种全不知者,固全无摸索处;又有一种知得仁之道如此大,而不肯以身任之者。今自家全不曾担者,如何知得他重与不重。所以学不贵徒说,须要实去验而行之,方知。”

----朱熹《朱子语类卷三十五》

材料二 

革命之建设所以无成,而破坏之后国事更因之以日非也。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与革命初衷大相违背者,……然而吾党之士,于革命宗旨、革命方略亦难免有信仰不笃、奉行不力之咎也,而其所以然者,非尽关乎功成利达而移心,实多思想错误而懈志。

此思想之错误为何?即“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之说也。此说始于傅说对武丁之言,由是数千来深于中国之人心,已成牢不可破矣。故予之建设计划,一一皆为此说所打消也。

……国民!国民!究成何心?不能乎?不行乎?不知乎?吾知其非不能也,不行也;亦非不行也,不知也。倘能知之,则建设事业亦不过如反掌折枝耳。

               ----孙中山《建国方略》自序(民国七年十二月)

材料三 

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所谓实践是真理的标准,所谓“生活、实践底观点,应该是认识论底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理由就在这个地方。

               ----毛 * * 《实践论》(1937年7月)

⑴据材料分别概括朱熹、孙中山、毛 * * 关于知行关系的主要观点。(6分)

⑵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知行学说提出的原因。此后,孙中山在“知”的方面有了怎样的发展?(8分)

⑶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 * * 知行学说提出的背景。此后八年间,毛 * * 是如何“行”的?(10分)

⑷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毛 * * 与朱熹提出的知行学说在出发点上的差异。(4分)

答案:

(1)朱熹:知先行后,行重于知。(2分)孙中山:知难行易。(2分)毛 * * :知源于行,服务于行,并受行的检验。(2分)

⑵原因: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的专制黑暗统治,建设计划受挫;(2分)许多革命党人意志动摇,缺乏坚定信念;(2分)几千来知易行难思想的毒害。(2分)适应时代潮流,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现质的飞跃和进步。(2分)

(3)背景:党的右倾机会主义尤其是左倾教条主义错误使中国革命屡遭挫折的教训;(2分)毛 * * 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 * * 的正确道路的实践经验。(2分)抗日战争开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国革命面临着新的形势,需要正确指导。(2分)行动: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取得抗战的伟大胜利。开展延安整风运动,使全党从教条主义束缚中解放出来,进一步掌握了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方向。赴重庆和国民党谈判,宣传了中共主张。(每点2分,共4分,答对其中两点得满分)

(4)朱熹:从理学的修养论角度出发(或儒家知识分子的个人道德修养角度出发)。(2分)孙中山、毛 * * :从革命救国的政治需要出发。(2分)

题目分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须是认得个仁,又将身体验之”可知,要先知后行,“须要实去验而行之”可知行重于知;根据材料二“吾知其非不能也,不行也;亦非不行也,不知也。倘能知之,则建设事业亦不过如反掌折枝耳”,可知孙中山认为知难行易;根据材料三,“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 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可知,毛 * * 认为,知源于行,服务于行,并受行的检验;第(2)问,由材料二“革命之建设所以无成,而破坏之后国事更因之以日非也。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 “信仰不笃、奉行不力”“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之说也。此说始于傅说对武丁之言,由是数千来深于中国之人心,已成牢不可破矣”加以概括即可,其思想变化就是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第(3)问,联系材料出处及发表的时间,由1937年这一时间可知其背景为,党的右倾机会主义尤其是左倾教条主义错误使中国革命屡遭挫折的教训;毛 * * 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 * * 的正确道路的实践经验。抗日战争开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国革命面临着新的形势,需要正确指导;此后八年指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此时党的主要工作有: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取得抗战的伟大胜利。开展延安整风运动,重庆谈判等。第(4)问,结合史实可知,朱熹从个人修养论角度出发;孙中山、毛 * * 是从救亡图存,建立民主政治的需要出发

点评:阅读材料要做到以下几点:(1)先读设问,后读材料。不少人认为要先读材料,后看题目设问。事实上这样做有很大的局限性,先读材料比较陌生,如遇到难懂的古文和外来材料甚至障碍更大,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且在不了解答题要求和方向的情况下阅读材料,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茫茫然需多读几遍方可。所以,先读题目设问,审准题问。给材料内容定位,明确答题方向、目标,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更显思路清晰明确。读设问要注意几点:①题目的组成:提示语(答题的方式)、主干语(答题和对象,如题目中有特定的代词,则一定要弄清其含义)、限定语(答题的限制条件,如时间、空间、领域、角度等)答题项(答题的内容)、②几小题主间的联系等。(2)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不可漏读。(3)读懂、读透材料。对材料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及相关时间、地点、历史人物、观点等基本要素有个初步了解。找出关键字词句,最大限度的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关键词语是信息的集中表现,是材料中的重点,是答题时运用的重点。 注意表格栏目,材料的关键或提问与解答的对立统一点在栏目名称。语文肢解,材料分层,方法:划句子成份,看标点符号(阅读材料时,还应注意从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省略号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

试题推荐
题型:问答题

(三)
[背景资料]
某市住宅小区一期工程占地25万m2,总建筑面积52万m2,由8幢高层建筑、8幢多高层建筑以及2幢休闲会所建筑组成。该市某一级建筑施工企业承接了该小区施工任务,委派了一名项目经理负责该工程施工管理。工程开工前,该项目经理组织项目经理部人员编制了施工组织设计,进行了施工总平面图设计,其设计步骤如下:
(1)引入场外交通道路;
(2)布置内部运输道路;
(3)布置仓库;
(4)布置加工厂和混凝土搅拌站;
(5)布置临时房屋;
(6)布置临时水电管线网和其他动力设施;
(7)绘制正式的施工总平面图。
问题:

简述施工现场排水沟的布置应符合哪些规定。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