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许)君讳逖,字景山,世家歙州。少仕伪唐,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题目: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许)君讳逖,字景山,世家歙州。少仕伪唐,为监察御史。李氏国除,以族北迁。献其文若干篇,得召试,为汲县尉冠氏主簿。迁秘书省校书郎、知县事,数上书论北边事。是时赵普为相,四方奏疏不可其意者悉投二瓮中,瓮满辄出而焚之,未尝有所肯可,独称君为能,曰:“其言与我多合。”

  叉二岁,拜太仆寺丞,磨勘钱帛粮草,监永城和籴,知海陵监。三岁,用监最迁大理寺丞,赐绯衣银鱼。迁太常丞、知鼎州。州杂蛮?喜以攻劫为生,少年百余人私自署为名号,常伺夜出掠居人,居人恶之,莫敢指。君至而叹日:“夫政,民之庇也。威不先去其恶,则惠亦不能及人。”君政既行,盗皆亡入他境,约君去乃还。迁国子博士,奉使两浙、江南,言茶盐利害,省州县之役,皆称旨

  出知兴元府,大修山河堰。堰水旧溉民田四万余顷,世传汉萧何所为。君行坏堰,顾其属曰:“酂侯方佐汉取天下,乃暇为此以溉其农。古之圣贤,有以利人无不为也。今吾岂宜惮一时之劳,而废古人万世之利?”乃率工徒躬治木石,石坠,伤其左足,君益不懈。堰成,岁谷大丰。

  迁尚书主客员外郎、京西转运使,徙荆湖南路。荆湖南接溪洞诸蛮,岁出为州县患。君曰:“鸟兽可驯,况蛮亦人乎!”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讫三岁,不以蛮事闻朝廷。君罢来朝,真宗面称其能。会有司言荆南久不治,真宗拜君度支员外郎、知府事。荆南钤辖北路兵马,于荆湖为大府,故常用重人,至君特选以材,用员外郎自君而始。

  明年,选司封员外郎,赐金紫,徙知扬州。州居南方之会,世之仕宦于南,与摹死而无归者,皆寓其家于扬州。故其子弟杂居民间,往往倚权贵,恃法得赎,出入里巷为不法,至或破亡其家。君捕其甚者笞之,曰:“此非吏法,乃吾代汝父兄教也。”子弟羞愧自悔,稍就学问为善人,风俗大化。

  君少慷慨,卒能自立于时。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其材能称于其官,是皆可书以传。(本文有删节)

  【注】①蛮(上延下虫)(dàn):南方少数民族名。②酂(cuó)侯:汉萧何的爵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歙州——家:定居。

B.君行堰——坏:使……毁坏。

C.迁秘书省校书郎、县事——知:主持、执掌。

D.四方奏疏不其意者悉投二瓮中——可:符合、适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世之仕宦于南,与死而无归者——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也

B.至君特选材——金笼进上

C.瓮满辄出焚之——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D.暇为此以溉其农——率工徒躬治木石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许逖“材能称于其官”的一组是(     )

①少仕伪唐,为监察御史 ②君政既行,盗皆亡人他境 ③堰成,岁谷大丰

④堰水旧溉民田四万余顷 ⑤子弟羞愧自悔,稍就学问为善人 ⑥讫三岁,不以蛮事闻朝廷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普为相时,独对许逖赞赏有加,因为他们的见解经常不谋而合。

B.因为许逖在海陵监任上政绩考核优秀,被升迁为大理寺丞。

C.真宗打破旧例,委派并非朝廷重臣的许逖担任荆南知府。

D.定居于扬州的官宦子弟倚仗权势,经常横行不法,最终落得家破人亡。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言茶盐利害,省州县之役,皆称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7/0729/eb0d5d015d5cc99e1b52f756e6c93910.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1)水的比热容最大(2)液体的比热容一般比固体的大(3)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是不同的

试题推荐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双琴祭

梁晓声

  (1)那两棵树,是生长极慢的树,其材最适合做琴。那位老制琴师呢,他的经验是,一棵那样的树,只能锯取一段,做成一把音质优良的小提琴。所以他打算用那两棵树同时做两把小提琴,使它们在音质上不分轩轾。

  (2)琴取于材,材取于树。老制琴师当年亲手栽下的两株小树苗,在十余载里,不但增加着年轮,也像少年和少女渐渐长成健壮的青年和标致的女郎一样,深深地相爱了。它们彼此欣赏,彼此赞美,永不厌倦地诉说着缠绵的情话。

  (3)但是,琴还没做,老制琴师却病倒了。他临终前对儿子说:“我一直想要制成两把音质同样优良的小提琴。我想做的事是做不到了,你一定要替我做到……”

  (4)后来,他的儿子伐倒那两棵树,锯取了它们各自最好的一段,制成了两把音质同样一流的小提琴。他把琴送到了琴店,郑重地交代:“如果有谁在这两把琴中反复比较、挑选,那么无论他最终选择了哪一把,都不卖给他。如果有人说它们是同样好的琴,那么可以将两把琴都送给他。如果是两个人,那么一人一把。”

  (5)有一天,琴店来了两位父亲,带着两名少年。两位父亲是好友,他们是陪儿子来选琴的。两名少年不约而同地看上了那两把小提琴,于是店主取出琴让他们试一试。

  (6)他们各拉一曲后,都说以他们的耳听来,两把琴的音质同样优良。为了使大人们相信他们所选的不后悔,他们还毫不犹豫地交换了琴。于是他们幸运地接受了赠予。

  (7)后来,他们果然都成了“家”,声名鹊起。无论何时何地,他们一直合奏着。

  (8)世人欣赏并赞美他们的合奏,但世人的心理是古怪的。不久,就有了他们之间孰高孰低的种种说法。而寂寞的传媒则一口咬住那纷纭众说,推波助澜。

  (9)最后,他们不能再合奏下去了,只能迫不得已地分开,各自独奏。但他们都是那么眷恋合奏,因为他们觉得只有合奏才能发挥出他们的演奏天赋。

  (10)比他们更眷恋合奏的是那两把小提琴。只有合奏的时候,它们才有机会开日见。

  (11)但自从分开后,它们再没“见到”过对方。它们被思念折磨着,它们的琴音里开始注入了缕缕忧伤,正如苦苦相思着的情人的信上有泪痕一样。

  (12)然而两位由合奏而独奏的演奏家,心里竞渐渐地相互生出嫉恨来。他们不知不觉就坠入了别人的“阴谋”。他们曾经的珠联璧合引起了别人的嫉恨。别人想要离间他们,想要看他们成为仇敌。

  (13)终于,他们中的一个心理崩溃了。他摔毁了他心爱的小提琴,跃下阳台,一命呜呼。(14)那时,另一个正在舞台上演出。他提琴的几根弦,随弓皆断。弦断之际,小提琴发出类似哀号的最后一声颤音……

  (15)悲剧的发生使人心趋于冷静,对死者的同情超过了人心对其他一切的表现。有同情就有憎恨,另一个还没来得及从惊愕中悟到什么,已然懵懂地成了罪魁祸首。最后,他疯了。

  (16)他那一把琴被按了弦,又摆在琴店里了。然而,无人问津,因为它已被视为不祥之物。只要琴弓一搭在弦上,便会发出号哭一般的声音。

  (17)是的,那真是一把小提琴在号哭——在为它不幸的爱人而号哭……(选自《2011年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老制琴师的儿子为实现父亲遗愿,把琴送到琴店并郑重交代:可以将两把音质同样优良的小提琴赠送给反复比较、挑选的人。

B、小说把“双琴”喻为一对恋人,讲述了它们前世为树、今生为琴的“姻缘”,演绎了一出由相爱相依至分离毁废的悲剧。

C、第8段画线句在全文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世人欣赏并赞美他们的合奏”紧承上文,“但世人的心理是古怪的”则引领下文。

D、第10、11段用拟人和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两把小提琴因为分离而不能彼此欣赏、赞美的相思之苦和饱受思念折磨的忧伤情状。

E、小说在叙述时,“他们”“它们”交替使用,人和物相互交融,灵活地展现了事件过程,暗示了人和物命运的共同性。

2、小说的结局是悲剧性的。造成悲剧的外在原因有哪些?请概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题型:单项选择题 B1型题

恶性肿瘤的B超声像图特征是()。

A.声像图圆形或类圆形,包膜完整,内为暗回声区,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

B.位于颈内外动脉分叉处,颈内外动脉间距增宽,肿块包绕颈动脉,呈低弱回声区

C.声像图内部回声不均匀,多呈实质性低弱回声,边界不清,无包膜,形态不规则

D.圆形或椭圆形,内为均匀的强回声区,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分界明显,有挤压现象

E.甲状腺内部回声不均,边界不清,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