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六国论(节选)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题目: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六国论(节选)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向西,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六国论(节选)

李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据有)形便(地理形势有利)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怪天下之诸侯(私下)

B.盖未尝不其当时之士(过失)

C.故莫如厚韩亲魏以秦(排斥,抵御)

D.而天下诸侯已自矣(困窘)

2.下列句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秦兵未出,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苟以天下之大,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B.彼秦者将何哉         洎牧以谗诛,邯郸

C.未可专罪秦也         不赂者赂者丧

D.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疏,而见利之浅  子孙视不甚惜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苏辙和李桢认为六国灭亡原因的一项是(   )

A.①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②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B.①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②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C.①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②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D.①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②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B.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据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国家也可以像秦国一样一统天下。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秦者将何为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7/0728/a6616ae2f560fba96b56cedc75865866.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①由图象知,在加热时间相同,也就是吸收的热量相同时,甲液体升高的温度更大;②已知液体质量和吸收的热量相同,乙液体温度升高的小,由公式知:乙液体比热较大.故答案为:甲;乙.

试题推荐
题型: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高瞻,好文为章。诗、赋、铭、颂,有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记》

材料二  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之比较,

如图一:胡服俑                         图二:孝文帝出行 

             

图三:魏晋的汉人胡食画像砖

请回答:

小题1:从材料一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

小题2:材料二中图三《汉人胡食图》所示的景象出现于北魏时期,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图三中哪一现象最能体现民族融合?

小题3: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消失了,鲜卑文明是不是也彻底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中?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小题4: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小题5:你认为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不是千古罪人?你认为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同商鞅变法相比,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通过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结果,思考改革成功需要什么条件?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