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绦字长鱼,谨约有父风。事后母至孝,及母卒,哀思过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绦字长鱼,谨约有父风。事后母至孝,及母卒,哀思过礼,毁病不自支,世祖常遣中黄门朝暮送谊粥。建武中,诸王既长,各招引宾客,以练外戚,争遣致之,而缭清静自保,无所交结。及沛王辅事发,贵戚子弟多见收捕,绦以不豫得免。带崩,绦为复土校尉。

  永平元年,拜长水校尉,与公钟杂定郊祠礼仪,以诚记正《五经》异说。北海周泽、琅邪承宫并海内大儒,绦皆以为师友而致之于朝。上言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者宿大贤多见废弃,宜救郡国简用良俊。又议刑辟宜须秋月,以顺时气。显宗并从之。

  二年,以寿张国益萦平王,徒封给燕侯。其后广陵王荆有罪,帝以至亲悼伤之,诏绦与羽林监南阳任魄杂理其狱。事竟,奏请诛荆。引见宣明殿,帝怒曰:“诸抑以我弟故,欲诛之,即我子,抑等衣尔邪!”绦仰而对曰:“天下高帝天下,非陛下之天下也。《春秋》之义,‘君亲无将,将而诛焉,。是以周公诛弟,季友鸡兄,经传大之。性等以荆属托母弟,陛下留圣心,加侧隐,故敢请耳。如令陛下子,臣等专诛而已。”帝叹息良久。绦益以此知名。

  其后弟鳍为子赏求楚王英女敬乡公主,绦闻而止之,曰:“建武时,吾家并受荣宠,一宗五侯。时特进一言,女可以配王,男可以尚主,但以贵宠过盛,即为祸患,故不为也。且尔一子,奈何弃之于楚乎?”鳞不从。

  十年,给卒,帽赠甚厚,谧曰哀侯。帝遣小黄门张音问所遗言。先是河南县亡失宜丛,典负者坐死及罪徒者甚众,遂委责于人,以偿其耗。乡部吏司因此为 * * ,给常疾之。又野王岁献甘缪、膏怡,每辄扰人,吏以为利。给井欲奏罢之,疾病未及得上。音归,具以闻,帝览之而悲叹,救二郡并令从之。(节选自《后汉书·卷三十二·樊绦列传))

  [注]:①中黄门:宦官。以下‘小黄门’亦宦官。②试记:预言将来事情的书。③将:做篡夺杀戮的事情。④贝冒:读feng,送给丧家助葬之财物。⑤典:抵押典当。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练外戚,争遣之 致:邀请

B.诏绦与羽林监南帕任魄杂理其狱 狱:监牢

C.男可以主 尚:匹配

D.遂委责午人,以偿其耗 耗:损失

2.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能表明樊鲜“谨约”的一组是(     )

①练清静自保,无所交结

②及母卒,哀思过礼,毁病不自支

③事竟,奏请诛荆

④绦并欲奏罢之,疾病未及得上

⑤弟鲸为子赏求楚王英女敬乡公主,练闻而止之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练居家严遵孝道。他侍奉后母极为孝顺。后母去世,樊绦因哀痛过度,身体患病,不能支持。汉光武帝常常派宦官在早晨晚上送糜粥给樊绦以表体恤。

B.樊绦为臣坚持原则。广陵王刘荆有罪,汉明帝因为广陵王刘荆和自己是兄弟关系,因此特别悲伤惋惜,樊绦用《春秋》之理劝国君应杀掉妄图篡权的亲属。

C.樊练做事谨约自持。他秉承了父亲的风尚,远避权势,洁身自守;樊鳍却想娶楚王的女儿为妻,高攀帝室。樊绦认为贵宠太盛会招致祸患,但樊鳍未从。

D.樊练为国死而后已。樊绦去世前,汉明帝派张音询问他的遗言。张音把樊练因病没来得及说的两事报告汉明帝,汉明帝为之悲叹,下令按他的遗愿去做。

4.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沛王辅事发,贵戚子弟多见收捕,绦以不豫得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是河南县亡失官钱,典负者坐死及罪徙者甚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7/0728/0943da6a9d9e819dcf3de1c1c08db897.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一个铜块和一个铁块相互接触后,它们之间发生热传递,在这一过程,铜块与铁块的内能、温度发生变化,它们的比热容不变.故选D.

试题推荐
题型:选择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提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改革的新起点。这种变化所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

A.人的认识总是要经历从不正确到正确的过程

B.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不同的人对事物的认识必然不同

D.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查看答案
题型:材料题

读下列两张图片,请回答以下问题:

(图1 )江南制造总局炮厂的机器房
(图2 )

(1)这两张图片分别与近代化中的哪些历史事件相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1事件采取了什么口号?图2事件举起了哪两面大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两个事件在中国近代史上各有什么历史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