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项脊轩志【明】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项脊轩志
【明】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dài)诸父异爨(cuàn),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páo)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yù),  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bǐ)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zǐ)在吾怀,呱呱(gū)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  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hù)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jiōng)牖(yǒu)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注】①爨:灶。②扃牖:关上窗户。
 (选自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民教育出版社)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移,顾视无可置者 案:书桌
B.大母余日 过:路过,经过
C.旧时栏楯,亦遂增 胜:美,光彩
D.后五年,吾妻来 归:女子出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又杂植兰桂竹木庭 其制稍异
B.余稍修葺 庭中通南北
C.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是 汝姊在吾怀,呱呱
D.垣墙周庭,当南日 久之,能足音辨人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写修葺后的项脊轩,既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愉悦之感,又巧妙地引出了下文,与写。
B.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事小情真,曲尽其妙。
C.文章最后一段,由亭亭如盖的树想到了人,睹物伤怀,物是人非,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含蓄地抒发了丧妻的悲恸之情。
D.项脊轩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也是文章的描叙的重点。项脊轩的前后变化反映了作者家族的兴衰,人事的变迁,寄托了作者对亲人的深沉怀念之情。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7/0727/943f8fe83847286c74b9dd1737a42850.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类有特有的语言中枢,那么人类通过语言中枢建立条件反射,动物是不可能建立的,如对牛弹琴.人类的条件反射,是通过大脑皮层的人类特有的语言中枢对抽象的文字、符号、特征建立人类特有...

试题推荐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