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图一牛耕图图二清代北京前门商业区 材料二杭州人张

题型:综合题

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图一 牛耕图                   图二 清代北京前门商业区

材料二 杭州人张瀚的祖先,(明)成化末年有织机一张,从事纺织,所织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至二十余张,“家为大饶”,成为雇佣“机工”的“机户”了。

材料三 机器缫丝创于简村堡陈启沅,名日“丝偈”,以其用机器也;又名“鬼缏”(缏即线),以其交洋人也。丝比用手缏更细滑光洁,售价亦三分之一。每间丝偈大者女工六七百位,小者亦二三百位。每日每工得丝三两、四两不等。肇于光绪壬申之岁(即1872年),期年而获重利,三四年间,南、顺(即广东南海、顺德)。两邑相起继者多至百数十家。……计每丝偈以五百位为率,每年发出女工银约二万六七千员(即圆),远近胥(即都)蒙其利。                  

——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下册

材料四 祝大椿办上海公益纱厂,“其初纯系华人资本,后为营业起见,利用怡和洋行以推广销路,让一部分股份给英人,改为中英合办”。

荣宗敬和荣德生号称“面粉大王”。荣家的保兴面粉厂是在两江总督刘坤一等人的直接支持下开办起来的。却遭到当地保守势力的阻扰,说工厂的兴建破坏了“风水”,将官司打到县衙。知县感到左右为难,只得向上禀告。刘坤一驳斥说:“士为四民之首,立论犹当持平。烟囱既隔城垣(该厂建在无锡西门外),何谓风水有碍?”反复再三,官司才告一段落。       

——以上材料摘自岳麓版高中教材必修二

请回答:

(1)图一和图二反映的经济活动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2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成化年间出现的新的经济现象和其本质特征。(2分)材料三和材料二相比有何明显进步之处?(2分)

(3)材料四主要反映了哪些历史现象?(3分)

(4)据你所学知识,描绘一幅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到消亡的示意图。(3分)

答案:

(1)商业经济的繁华建立在农耕经济发展的基础上。(2分)

(2)资本主义萌芽;雇佣剥削。(2分)采用机器生产,出现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2分

(3)发展艰难,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寻求本国官府的庇护。(3分)

(4)作图要求:示意图上必须体现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高潮、消亡。

题目分析:(1)第一问,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都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反映,图一是农耕图,图二是清朝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的,所以繁荣的商业发展是在农业高度发达的基础上的,农业是商业与手工业的基础,所以二者关系很容易找到。

(2)第二问,有关于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成化年间出现的新的经济现象和其本质特征的问题,明成化年间出现的新现象应该是资本主义萌芽,材料中的“成为雇佣‘机工’的‘机户’了”表明了这种现象的出现。这种现象的本质上特征是雇佣关系。有关于材料三和材料二相比有何明显进步之处的问题,首先需要明确材料三内容反映的现象是什么,然后再与材料二内容进行对比。

(3)第三问,材料四的内容主要反映的是在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相关现象。材料中的“祝大椿办上海公益纱厂,......利用怡和洋行以推广销路,让一部分股份给英人,改为中英合办”表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为了避免封建主义的压制而借助西方殖民力的现象。材料中的“...却遭到当地保守势力的阻扰,说工厂的兴建破坏了“风水”,将官司打到县衙...”表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了封建保守势力的干扰。

(4)第四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十分的艰难,它产生于19世纪七十年代初,初步发展于甲午战争后,一战期间得到快速发展,蒋介石的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得到第二次的快速发展,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了本国封建主义、外国资本主义、本国的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依据这些重要的时间结点来作图即可。

试题推荐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