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24分)国民素养是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正

题型:综合题

题目:

(24分)国民素养是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正义的事和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智慧。因为正义的事和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美而好的,凡认识这些事物的人绝不会愿意选择别的事情,而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

——苏格拉底

“克己复礼”,“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

材料二 梁启超充分强调道德和民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说:“国民之文明程度低者,虽得明主贤相以代之,及其人亡则其政息焉,譬犹严冬之际,置表于沸水中,虽其度骤升,水一冷而坠如故矣。”他从戊戌维新失败中悟出一种道理:仅凭“圣主”,光绪帝“乾纲睿断”是不能取得改革成功的,应当重视作为国家主体的国民。…… 正因为如此.梁启超强调培养资本主义化的“新民”。进行德、智、体、群等方面全方位的训练,是当务之急。最终使国民具有公德、私德、自尊、政治能力、权利、义务、尚武、毅力、合群等优良品质。

——赵书刚《从近代化视角看梁启超的民权思想》

材料三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法制的推进,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是一条短腿。举例来说,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

——温 * *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苏格拉底和孔子的主张各是什么?(4分)有什么共同点?(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的国民素养观。(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6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国民素养的滑坡对社会发展的影响。(4分)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如何加强当今国民素养建设。(2分)

答案:

(1)主张: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且美德一定要践行;孔子提出“礼”与“仁”的道德规范。(4分)

共同点:都强调国民的道德素养,并以此挽救社会危机,重建良好的社会秩序。(4分)

(2)认识:国民素养对于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要全面提高国民素养。(4分)

原因: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列强侵华,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影响;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新型知识分子的出现。(6分,答到其中三点即可)

(3)影响:阻碍经济建设;影响民主法制建设;损害国际形象。(4分,答到其中两点即可)

看法:言之有理即可(2分)

题目分析:(1)第一小问主张依据材料一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直接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相同点从材料一中“正义的事和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智慧。因为正义的事和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美而好的”“克己复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概括出都强调国民的道德素养,并以此挽救社会危机,重建良好的社会秩序。

(2)第一小问梁启超的国民素养观从材料二中“梁启超充分强调道德和民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正因为如此.梁启超强调培养资本主义化的新民。进行德、智、体、群等方面全方位的训练,是当务之急”可归纳出国民素养对于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要全面提高国民素养。第二小问原因从材料二中“他从戊戌维新失败中悟出一种道理”可归纳出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可归纳出列强侵华,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影响等。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法制的推进,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的信息可知国民素养的滑坡对经济发展、民主法制的推进是由阻碍作用的,从材料三中“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的信息可知国民素养的滑坡影响国家形象。第二小问看法,可从教育、舆论宣传,国家政策等角度来思考,言之成理即可。

试题推荐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