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13分)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题目: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13分)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4分)

属      如     愀然     卒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与“顺流而东也”中“东”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侣鱼虾而友糜鹿

B.火尚足以明也

C.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小题3:下列句子中和其他三句不同句式的一句是(   )(2分)

A.而今安在哉

B.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何为其然也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2分)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小题5:“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语出三国时代的曹操所写的《       》(1分)

小题6:“孟德困于周郎”指的是                  (填战役) 的往事。作者列举往事的目的是                                                           。(2分)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7/0724/be08dcae64c8180b11c3b64e8d625e61.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答案:DA说明,分子很小。B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C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的运动,D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

试题推荐
题型:选择题

据中国塑料再生利用专业委员会统计,我国每天对塑料袋的使用量高达30亿个,其中仅用于买菜的塑料袋就达10亿个。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超市节能报告显示,全国超市行业每年消耗的包装袋价值高达50亿元人民币,其中以塑料购物袋为主。据有关部门测算,每生 产1吨塑料,需消耗3吨石油。塑料袋废弃后,如果焚烧,会产生大量有毒有害气体污染空气;如果掩埋地下,大约200年才能腐烂,会对土壤的酸碱度产生不良 影响。据此回答9—10题。

9.结合经济生活的知识,我们可以得出   (   )

①正是人们对塑料袋的需求,导致了塑料袋的大量生 产和使用

②应该大力倡导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的观念

③塑料袋的大量使用违背了科学发展观

④与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背道而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0.为了解决塑料袋的使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我们应该  (   )

①落实科学 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②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促进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

③引导、鼓励群众合理使用塑料购物袋

④ 督促企业生产耐用、易于回收的塑料购物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问题。

巩乃斯的马

周涛

  我一直对不爱马的人怀有一点偏见,有时候读传记,看到有些了不起的人物以牛或骆驼自喻,就有点替他们惋惜。在我眼里,牛总是有点象征落后的意思,一副安贫知命的样子。骆驼是沙漠的怪胎,为了适应严酷的环境,把自己改造得那么丑陋畸形。它们的特性和模样,都清清楚楚地写着人类对动物的征服,生命对强者的屈服。那些人一定是没见过真正的马。

  自古好马生塞北。在伊犁,在巩乃斯大草原,马作为茫茫天地之间的一种尤物,便呈现了它的全部魅力。我喜欢看一个马的家族在牧场上游移,散乱而有秩序,首领就是那里面一眼就看得出的公马,它是马群的灵魂。它匀称高大,毛色闪闪发光,最明显的特征是颈上披散着垂地的长鬃,有的浓黑,流泻着力与威严;有的金红,燃烧着火焰般的光彩。它管理着保护着这群牝马和顽皮的马驹儿,眼光里保持着父爱的尊严。

  有一次我碰上巩乃斯草原夏日迅疾猛烈的暴雨,那雨来势之快,可以使悠然在晴空盘旋的孤鹰来不及躲避而被击落;雨脚之猛,竟能把牧草覆盖的原野瞬间打得烟尘滚滚。就在那场暴雨的豪打下,我见到了最壮阔的马群奔跑的场面。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里的马都被赶到这儿来了,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被刺进大地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着,马,这不肯安分的牲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似地在这原野上汇集了,小群汇成大群,大群在运动中扩展,成为一片喧叫、纷乱、快速移动的集团冲锋!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漓尽致!有的疯狂地向前奔驰,像一队尖兵,要去踏住那闪电;有的来回奔跑,俨然像临危不惧、收拾残局的大将;小马跟着母马认真而紧张地跑,不再顽皮、撒欢,一下子变得老练了许多;牧人被不可收拾的潮水裹挟,大喊大叫,却毫无声响,喊声像一块小石片跌进奔腾喧嚣的大河。

  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鼓点,悲怆苍劲的嘶呜、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雷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而这一切,得在飞速移动中展现,几分钟后,马群消失,暴雨停歇,你再看不见了。

  我久久地站在那里,发愣、发痴、发呆。我见到了,见过了,这世间罕见的奇景,这无可替代的伟大的马群,这古战场的再现,这交响乐伴奏下的复活的雕塑群和油画长卷!我把这几分钟见到的记在脑子里,相信它所给予我的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

  马就是这样,它奔放有力却不让人畏惧,毫无凶暴之相;它优美柔顺却不任人随意欺凌,并不懦弱,我说它是进取精神的象征,是崇高感情的化身,是力与美的巧妙结合恐怕也并不过分。屠格涅夫有一次在他的庄园里说托尔斯泰“大概您在什么时候当过马”,因为托尔斯泰不仅爱马、写马、并且坚信“这匹马能思考并且是有感情的”。它们常和历史上的那些伟大的人物、民族的英雄一起被铸成铜像屹立在最醒目的地方

  牛从挽车变为食用,仍然是实用物;骆驼将会成为动物园里的展览品,因为它只会越来越稀少;而马,当车辆只是在实用意义上取代了它,解放了它时,它从实用物进化为一种艺术品的时候恰恰开始了

  值得自豪的是我们中国有好马。从秦始皇的兵马俑、铜车马到唐太宗的六骏,从马踏飞燕的奇妙构想到大宛汗血马的美妙传说……我们有多少关于马的故事呵,我们是十分爱马的民族呢。至今,如同我们的一切美好的传统都像黄河之水似地遗传下来那样,我们的历代名马的筋骨、血脉、气韵、精神也都遗传下来了。那种“龙马精神”,就在巩乃斯的马身上。

  我想,即便我一直固执地对不爱马的人怀有一点偏见,恐怕也是可以得到谅解的吧。(取材于周涛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A.作者认为牛和骆驼在外形、奔跑速度上比不上马,内在气质更和马无法相比。

B.巩乃斯草原上马群首领在旷野里呈现出的美丽、强壮和尊严让作者赞叹不已。

C.暴雨中狂奔的马群让作者强烈地感受到马是人类根本无法控制驾驭的动物。

D.作者无论是描写、抒情还是议论,情感都浓烈饱满,表现出强烈的爱马之心。

E.文章以“对不爱马的人怀有一点偏见”开篇,以“我”的想法作结,首尾呼应。

2.结合全文回答,作者为什么“一直对不爱马的人怀有一点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回答下面的问题。

(1)“它们常和历史上的那些伟大的人物、民族的英雄一起被铸成铜像屹立在最醒目的地方。”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马,当车辆只是在实用意义上取代了它,解放了它时,它从实用物进化为一种艺术品的时候恰恰开始了。”这句话在文章中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生活,谈谈你对作者所说的“龙马精神”的理解和认识。(不少于2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