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方山子①传(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题目: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方山子传(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注】①方山子:即宋陈慥,字季常。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苏轼在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尊崇

B.晚乃遁于光、黄间遁:隐居

C.余既耸然异之耸:通“怂”,惊讶

D.见方山子从两骑从:跟从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过岐亭,适见焉然力足以至焉

C.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D.亦足以富乐秦以攻取之外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山子是个隐士,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文中几次写他的一些

旧时往事,作者有意识地通过前后两种生活的对比来丰富其形象。

B.作者描写自己与方山子一起射猎和练兵的情景,旨在表现方山子并非真正的隐

逸之士,随时准备驰骋于当世。

C.末段以光、黄间其他“阳狂垢污”的异人来衬托方山子,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

对方山子及其同类异人的生活的向往。

D.作者与方山子之间有微妙的情感联系,“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一句与苏轼被贬黄州相照应。本文也可以说折射了作者在黄州的一种心态。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10分)

⑴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5分)

⑵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5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⑴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大意2分,“堵”“妻子”“意”各1分)⑵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癫、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大意2分,“闻”“阳”“见”各1分)

小题1:

小题1:D(A.“而”均为连词,前者表示并列,后者表示转折;B.“焉”均为代词,前者代“他”,后者代“那里”;C.“因”前者为副词,译为“于是,就”,后者为介词,因此;D.“以”均为介词,译为“凭借”。)

小题1:B(“旨在表现方山子并非真正的隐逸之士,随时准备驰骋于当世”错误,作者回忆方山子少年时情景与今天的隐居,意在通过对照引出“而岂山中之人哉”的感叹。)

小题1:略

试题推荐
题型: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2013年11月11日,世界气候大会在波兰首都华沙拉开帷幕,国际社会对这次会议寄予厚望,但会议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发达国家兑现有关承诺的程度。

B.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北京、江苏、上海、山东等省市目前相继传来酝酿高考改革的消息,在各省市透露的方案中都将英语考试作为改革的重点。

C.在汉字书写能力不断下降、国人的文化传承意识不断弱化的当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对于汉字的健康发展,必将促进一种积极推动的效果。

D.图书过度包装,不仅让奢靡浪费之风大举入侵文化领域,将那些真正的爱书之人拒之门外,而且让普通消费者的图书购买力大大下降。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