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阅读《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题目:

阅读《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孟子 梁惠王 上》)

(1)上面语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孟子善于察言观色。他对梁襄王的印象并不好,因而讲话直截了当,毫不婉转曲折。梁襄王问怎样才能使天下安定,孟子认为天下统一才能安定。

B.孟子将人民盼望不嗜杀的君王,比作七八月间的旱苗盼雨。以苗之“槁”与“兴”的对比,说明雨对禾生死荣枯的关系,显示人民对明君与暴君的不同态度。

C.孟子形容天下之民归附不嗜杀人者,“犹水之就下”,无法抗拒。雨润禾苗,水向低处,生活中习见之事,易明之理,既为人熟知又能揭示出事物的本质。

D.孟子认为没有一个君王不好杀人,概括了战国时广阔的社会现实,也揭示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当然,他没有把梁襄王列入嗜杀者之列,因此循循善诱告诫他要礼贤下士,“民归之”,才会“由水之就下”。(2)孟子认为“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一百年后,秦统一中国。对此,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7/0723/6fbfcaab549a2ff6d2d893f10793a71e.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把几滴红墨水滴入一杯清水中,过一会儿,整杯水都变红了,这种现象叫做扩散现象,这种现象说明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答案为:慢慢变红,运动.

试题推荐
题型:选择题

某温度下,在一容积可变的容器里,反应2A(g) 

 B(g)+2C(g)达到平衡时,A、B和C的物质的量分别为4mol、2mol、4mol.在保持温度和压强不变的条件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充入1mol稀有气体氦(He),平衡将不移动

B.充入A、B、C各1mol,平衡将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将A、B、C各物质的量都减半,C的百分含量不变

D.加入一定量的A气体达平衡后,C的百分含量一定增加

查看答案
题型: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背景材料:

某工程项目部造价师在进行工程造价分析时,对其他直接费、现场经费和间接费作了如下分类:

1.其他直接费:冬雨期施工增加费;(2)夜班津贴及有关照明设施等增加的费用;(3)职工探亲路费;(4)工地转移费。

2.现场经费:(1)临时设施费;(2)现场管理费;(3)行车干扰施工增加费;(4)现场施工辅助费。

3.间接费:(1)企业管理费;(2)财务费(3)主副食运输补贴、

4、费率计算按下列方法进行:(1)财务费用按工程类别和地区类别选用相应的费率;(2)计划利润按定额直接费与其他费率之和的一定费率计取;(3)工程质量监督费以定额直接费、其他直接费之和的一定费率计取。

问题:

1.你认为该造价师对费用的分类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不妥?不妥的请重新归类,逐条回答。

2.费率计算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欠妥?欠妥的应该如何计算?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