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背景材料: 某施工单位承接了一段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根据设计要求,需要在沥青

题型: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题目:

背景材料:

某施工单位承接了一段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根据设计要求,需要在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级配碎石基层上浇洒透层沥青,在中底面层上喷洒粘层粘层沥青。施工中发生了如下事件:

事件1:施工单位首先针对沥青路面施工编制了施工组织设计。

事件2:工程准备阶段,项目部根据路面工程量、施工进度计划、施工条件、现有机械的技术状况选择了施工机械。

事件3:在施工透层沥青时,工地现场连续3d下起了大雨,第4d上午当雨量变小后,项目部决定开始浇洒透层沥青,并在下午随即摊铺上层。

事件4: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为保证施工质量设置了以下质量控制点:基层强度、高程的检查与控制;沥青混凝土材料的检查与试验;集料的级配、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试验;路面施工机械设备配置与组合;沥青混凝土摊铺厚度控制和摊铺中的离析控制;沥青混凝土的接缝施工。

问题:

1.针对事件1,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组织设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请说明在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级配碎石基层上浇洒透层沥青及中底面层上喷洒粘层沥青的作用。

3.针对事件2,补充合理选择施工机械的依据。

4.事件3中,施工是否正确,如不正确,指出问题所在。

5.针对事件4,请补充其他的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控制点。

答案:

参考答案:

2。级配碎石基层上浇洒透层沥青的作用:

>>>透层的作用——为使沥青面层与非沥青材料基层结合良好,在基层上浇洒乳化沥青、煤沥青或液体沥青而形成的透入基层表面的薄层。保护表层不受破坏。

中底面层上喷洒粘层沥青的作用:

>>>粘层的作用:使上下层沥青结构层或沥青结构层与结构物(或水泥混凝土路面)完全粘结成一个整体。

相关的知识点、考点解读:1B412025沥青路面透层、粘层、封层的作用及适用条件

3。合理选择施工机械的依据是:

工程量、施工进度计划、施工质量要求、施工条件、现有机械的技术状况和新机械的供应情况等。施工机械的工作参数应注意机械的工作容量、生产率、机械的尺寸、机械的质量、自行式施工机械的移动速度、动力装置类型和功率等。

相关的知识点、考点解读:1B420192主要机械设备的配置与组合

4。不合理。因为:如遇大风或将要下雨时,不能喷洒透层油。(避风雨)

考点解读:透层施工注意事项

1).透层油洒布后应不致流淌,应渗入基层一定深度,不得在表面形成油膜。

2).如遇大风或将要下雨时,不能喷洒透层油。(避风雨)

3).气温低于10℃时不宜喷洒透层油。(避低温)

4).应按设计喷油量一次均匀洒布,当有漏洒时,应人工补洒。(均匀一次成)

5).喷洒透层油后一定要严格禁止人和车辆通行。

6).在摊铺沥青前,应将局部尚有多余的未渗入基层的沥青清除。

7).透层油布洒后应待充分渗透,一般不少于24h后才能摊铺上层,但也不能在透层油喷洒后很久不做上层施工,应尽早施工。(渗透充分不久拖)

8).对无机结合料稳定的半刚性基层喷洒透层油后,如果不能及时铺筑面层时,并还需开放交通,应铺撤适量的石屑或粗砂,此时宜将透层油增加10%的用量。用6~8t钢筒式压路机稳压一遍,并控制车速。在摊铺上层时发现局部沥青剥落,应修补,还需清扫浮动石屑或砂。

5。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中常见质量控制关键点

(1)基层强度、平整度、高程的检查与控制。

(2)沥青混凝土材料的检查与试验。

(3)集料的级配、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试验。

(4)路面施工机械设备配置与组合。

(5)沥青混凝土的运输及摊铺温度控制。

(6)沥青混凝土摊铺厚度控制和摊铺中的离析控制。

(7)沥青混凝土的碾压与接缝施工。

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采用马歇尔试验配合比设计法。该法是首先按配合比设计拌制沥青混合料,然后制成规定尺寸试件,12h之后测定其物理指标(包括表观密度、空隙率、沥青馏和度、矿料间隙率等),然后测定稳定度和流值。

热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应通过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及生产配合比验证三个阶段,确定沥青混合料的材料品种及配合比、矿料级配、最佳沥青用量。

马歇尔稳定度试验是对标准击实的试件在规定的温度和速度等条件下受压,测定沥青混合料的稳定度和流值等指示所进行的试验,这种方法适用于马歇尔稳定度试验和浸水马歇尔稳定度试验。马歇尔稳定度试验主要用于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及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检验。浸水马歇尔稳定度试验主要是检验沥青混合料受水损害时抵抗剥落的能力,通过测试其水稳定性检验配合比设计的可行性。

与本案例分析相关的知识点、考点解读:1B412023沥青路面施工(重点包括: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工艺、施工准备、沥青混合料的拌合、混合料的运输、混合料的摊铺、混合料的压实、接缝处理、检查实验)

试题推荐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