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江苏某港口机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向香港飞翼船务有限公司出口40TE

题型:单项选择题

题目:

江苏某港口机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向香港飞翼船务有限公司出口40TEU半挂车5辆,总价HKD608000。经海关批准,该批货物运抵启运地海关监管现场前,先向该海关录入出口货物报关单电子数据。货物运至海关监管现场后,转关至上海吴淞口岸装运出境。上述货物出口后,其中1辆因质量不良被香港飞翼船务有限公司拒收而退运进口,整批货物因此未能收汇。
根据上述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该批货物从启运地运至上海吴淞口岸,在上海吴淞海关监管下装运出境,其转关运输采用的是( )。

A.提前报关方式

B.直转方式

C.中转方式

D.直通方式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7/0719/b585c1175629a1176c0e622c3c1e4cf6.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参考答案:解析:学校对学生施加的影响是孩子成长和发展的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因素。 首先,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对学生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其次,学校的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再次,学校与社会、家庭的...

试题推荐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课外现代文阅读(15分)

奶奶与父亲

父亲走时,我17岁。奶奶走时,我18岁。父亲在临终的时候,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奶奶活着的时候,也给我讲了一个故事。父亲和奶奶讲的是同一个故事。

父亲说,村子尽头的那座念母桥,是两代祖上给取的名字,为的是纪念一位老母亲。

有一位母亲30多岁的时候,她有个儿子七八岁。有一天,下着雨,儿子走在前头,母亲走在后面,因为路滑,儿子一不小心从桥上掉了下去,落到水里。母亲瞧见,疯了似的跳进水里,一把抓住儿子。只可惜,母亲不会游泳,只知道在河水里拼命地托起儿子。正在危急关头,幸好有位水性很好的路人经过,将母子俩救了起来。路人责备这位母亲说:“你一个妇道人家,又不会游泳,怎么能跳进水里呢?”母亲只知道一遍遍地感谢他救了自己的儿子,并给他下跪磕头。

几十年后,像是天意的安排一样。有一天,母子俩再次经过这座桥。只不过这时母亲已经60多岁了,由于多年的操劳,她行动已经很不便,但依然走在后头。老母亲脚一滑,从桥上掉到了水里。儿子回头看到母亲落水,桥离水面并不高,儿子手里拿着扁担,于是他站在桥上,把扁担伸向水面,喊母亲快抓住。只可惜,老母亲连伸手的力气也没有,被洪水冲走了。

一天后,人们在下游发现了那位老母亲的遗体,都抹着泪说:母疼儿如长江水,儿孝母只扁担长啊。

父亲讲完这个故事,欲言又止。我看到他显得很疲惫,说:“您别讲了吧,我明白,我们会照顾好奶奶的。”父亲很欣慰地点了点头。

那时父亲已经在病床上躺了3个月,生命到了最后时刻。

那些日子里,母亲终日以泪洗面,却从未发现奶奶有任何悲伤的表情,她依然像往常一样,每天早早地起床,给鸡喂食,然后做饭。

每当亲戚或乡邻来探望父亲的时候,奶奶都像往常一样微笑着跟他们拉家常,像根本

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快要离去一样。

来来往往的人都摇头,叹息说,没想到奶奶老糊涂了,自己儿子的生命快到尽头了,她却像没事人一样。我也一直觉得奶奶是老糊涂了,因为我好几次看到奶奶走到父亲病床前,伸出苍老的手抚摸着父亲的额头,冲着父亲微笑,问他想吃什么,并告诉父亲不用担心她,她的身体好着呢,一定可以活到曾孙子出生,还可以带曾孙呢。

没过多少日子,父亲安详地离开了人世。那天,家里人哭成一团,唯独奶奶没有流泪,她一个人坐在那里,眼睛一直看着门口,无论谁叫她,她也不应不动。

第二天我才发现,奶奶的头发已经找不到一根黑色的了。我突然间觉得奶奶一下子老了十几岁。

在父亲去世后的一个星期,奶奶连一粒米都未曾下肚。

一个月后的一天,在奶奶的床前,奶奶拉着我的手,给我讲了父亲讲过的故事。讲究,奶奶木然地望着窗户,自言自语地说:“母疼儿是长江水,娘不想让你走得有牵挂啊。”我说:“奶奶,如果你想父亲了,就哭出来吧。”奶奶说:“孩子,奶奶的泪早已在心里流干了。”8个月后,奶奶也离开了人世,在一个大家不曾想到的夜里,奶奶睡下后便没有再醒过来。

(选自2012. 10《读者》作者尹定瀚)

小题1:读完文章,你是如何理解奶奶对病危父亲那种平静的态度的?(3分)

小题2:奶奶对父亲的爱看似平静超然,实则刻骨铭心,请你结合文章找出依据。(3分)

小题3:这篇文章中转引的故事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用意?(4分)

小题4:本文的行文章法很特别,采用了双线结构:写故事中母子之爱与现实中母子之爱。试分析比较现实中和故事中母子之爱有何异同?(3分)

小题5:读了本文之后,每个人都会被文中母亲那种无私的爱所感动,请你结合所知道的赞美母爱的诗词谚语写一句感谢母亲的话。(2分)

查看答案
题型:问答题

早读铃声响了,班主任王老师走进教室,不久小李(学习成绩位列班上的前几名)气喘吁吁地跑进教室,王老师摆了一下手,示意他进去坐好。过了一会儿,“差生”小赵跑来,看到班主任在教室,就在教室外喊声“报告”,王老师将其引至教学楼拐角处,做了十分钟的“思想工作”。看到这两种情景的同学们窃窃私语。问题:王老师的做法是否妥当?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