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材料1 2003年,我国经济总量约占世界经济总量的4%,可消耗的水泥却占全球消耗量的

题型:问答题

题目:

材料1 2003年,我国经济总量约占世界经济总量的4%,可消耗的水泥却占全球消耗量的40%,原煤占31%,铁矿石占30%,钢材占27%。我国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每创造1美元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是德国和法国的7.7倍,是日本的11.5倍。从资金投入看,我国投资率一直保持高水平。按照与国际可比的支出法核算,2003年我国资本形成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42.7%,而美国、德国、法国、印度等国的比重一般为20%左右。此外,土地和劳动力投入也同样存在粗放的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耗费、高投入的经济增长的负效应,实际上已不局限于一国内部,世界资源同样是有限的。世界资源既有分配格局的改变,就必然引发相应的国际纷争;高耗费、高投入的经济增长方式所带来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不单纯是一个国家的内部事务,而越来越成为国际问题。近年来,中国资源进口和对外资源性投资的增加,实际上已经成为某些国际势力制造“中国威胁论”的口实。与此同时,我们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感受到的国际压力也越来越大。用发展的眼光看,我国人均资源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将是必然趋势。据有关专家测算,如果我国主要资源的人均消费量达到目前美国的水平,全球能源和石油储量仅够我国消费66年和 30年。 ——摘自《燎望》 改革的不断深化,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矛盾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摘自《十六届三中全会报告》 材料2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在这样一个基本国情下,再多的资源,除以13亿,也不算多;再低的消费量,乘以13亿,也不算低。当然,13亿人口,如果每人节用一点点资源,总量也会非常可观。现实地看,我国目前无论是生产环节,还是生活环节,都存在比较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节用资源的空间和潜力是巨大的。节用资源要从每个人做起,从每个环节抓起,合理引导消费,建设节约型社会。据报道,森林覆盖率为65%的日本一次性筷子全靠进口,而森林覆盖率仅为16.55%的中国却是一次性筷子的出口大国,为此每年减少森林蓄积量200万立方米。不同的资源意识导致不同的结果。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现,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摘自《十六届三中全会报告》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摘自《十六大报告》 根据材料请回答: (1)材料1说明什么问题 (2)根据材料2,分析论述马克思关于扩大再生产两种方式的理论及其对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启示。

答案:

参考答案:

解析:(1)材料1表明,我国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问题是经济粗放增长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任重道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产业结构逐步升级,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不少行业、企业和产品的能耗和物耗水平下降。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在经济增长方式方面,还存在着“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问题,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实现根本性转变。 (2)马克思主义扩大再生产两种方式的理论的主要内容是:扩大再生产按其实现的方式划分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马克思指出:“如果生产场所扩大了,就是在外延上扩大;如果生产资料效率提高了,就是在内涵上扩大。”这一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启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变。真正把经济建设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试题推荐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