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任务型阅读。 According to one study, words se

题型:阅读理解

题目:

任务型阅读。

     According to one study, words send only 7 percent of a person's message. Intonation (语调) and voice

quality communicate 38 percent, and nonverbal (not using or involving words) cues (暗示) transmit a large

55 percent. That means people pick up more from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than from the words a person

says. When studying a foreign culture then, it just makes sense to pay attention to how people use nonverbal

cues.

     Gestures consist of a major form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But often these gestures are culture-bound.

For example, when the Maoris of New Zealand stick out (伸出) their tongue at someone, it is a sign of respect.

When American schoolchildren make the same gesture, it means just the opposite. Also, Americans often

indicate "OK" with their thumb and fore-finger touching to form a circle. The same gesture means "money"

to the Japanese and "zero" to the French. For that reason, people in a foreign culture must use gestures with

caution.

     Another part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s the one that you might not think about-space. When someone

comes too close, he feels uncomfortable. When he knocks into someone, he feels obligated (有义务的) to

apologize. But the size of a person's "comfort zone" varies, depending on his cultural or ethnic origin. For

example, in casual conversation, many Americans stand about four feet apart. People in Latin or Arabic cultures,

instead, stand very close to each other and touch each other often.

     Considering the effects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we never really stop communicating. How we walk,

how we stand and how we use our hands all send a message to others. That's why it's possible to "read

someone like a book".

1. How does an American feel when an Arab stands too close to him? (no more than 3 word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What does the gesture "OK" mean in Japan? (no more than 3 word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Why do we pay more attention to nonverbal cues in a foreign country? (no more than 10 word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Why should people in a foreign culture must use gestures with caution? ( no more than 10 word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7/0717/70055477942f3a7b224972d96ef6b4a0.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参考答案:D

试题推荐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22分)

2006年1月9日,91岁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院士叶笃正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面对前来祝贺的同事和学生,这位与中国第一份气象记录同龄的老人淡然地说:“获得这个奖,只是我们大气科学研究这出大戏的序幕,我愿意和大家一起继续演下去。”

1916年,叶笃正降生于天津一个前清道台家中,14岁考入南开中学,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两年后,结识了学长钱三强。在这位日后影响中国的核物理学家的劝说下,叶笃正放弃了自己喜爱的物理专业,选择了对国家更为实用的气象学。1945年,叶笃正前往美国,师从世界著名气象和海洋学家罗斯贝。

硕士、博士都师从叶笃正的黄刚说:“叶老最受益的就是罗斯贝的治学精神。在中国,一般是老师讲,学生听;但是在国外,学生经常会打断老师,提出问题。罗斯贝重视事实,一切都从事实出发,他总是朝前看。视野很阔,不是就事论事来讨论一个具体的问题。”这种治学方式后来也延续到了叶笃正身上。叶笃正认为自然科学要以事实服人,他最不能接受“似乎、好像、大概”这样的字眼,如果有谁的论文中出现类似推论,都会被立刻划掉。

1949年,叶笃正结束在美国的学业,他的博士论文引起了美国气象界的关注.并借此获得了一份年薪4300美元的工作,而当时,美国一个大学教授也只有5000美元。但是叶笃正选择了离开,他对导师罗斯贝说:“我觉得新中国是有希望的,我想为自己的国家做点事。”1950年l0月,在新中国正欢度第一个国庆日时,叶笃正与妻子登上轮船,辗转回到了中国。

回国后的叶笃正,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工作站主任,在西直门内北魏胡同一座破旧的房子里开始了中国的气象研究。整个气象室10多个人,没有一张像样的天气图。叶笃正曾向弟子们描述当时的工作状况:“没有图,我们自己画,第一张图画出来,是五百毫巴地面图,相当于五公里左右高度的天气图,实验室所有的人专门做了庆贺。”在当时,天气图在国外是最普通的配件,做研究做预报都要用,可中国没有。他的很多学生都记得叶笃正指着挂在墙上的巨幅天气图所说的话:“中国的天气预报要在物理、数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今后,天有不测风云的时代该在中国结束了。”

1984年,几位美国气象学家专程来到中国,寻求叶笃正的支持。这一次合作的成果,被叶笃正认为是自己最大的贡献。当时,他已接近古稀之年,因开创了国内大气动力学的研究,已是世界上著名的气象学家之一,但这一次,他又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另一领域,成为“全球变化”这个国际研究新领域在中国的开山鼻祖。

2005年12月,学经济的丑洁明在叶笃正门下学习四年后,顺利完成博士论文。很多人都很吃惊,气象学家为什么要招一个学经济的研究生,叶笃正的回答是“我们是互相学习”。

2006年1月11日,中科院大气物理所305室,十多平方米的房间里摆了5张办公桌,叶笃正的办公桌放在最里面,桌上杂乱地堆积着两厚沓学术刊物,一个工作了10多年的老式台灯还在继续“服役”。91岁的叶笃正,每周一、三、五的早上,会准时出现在办公室。“所里给叶老安排了一个单独的办公室,可是叶老喜欢跟年轻人在一起,就把自己的办公桌搬到我们办公室。”黄刚说。

叶笃正从不认为自己是权威,总把自己的成绩归功于他人,他常常挂在嘴边的就是“个人离不开群众,荣誉归于大家,要感谢舞台,因为舞台是大家给的;要感谢大家,因为单人唱不成戏,配角甚至更光彩……”

在大气物理研究所,所有的人都把叶笃正尊称为叶老,叶笃正的秘书崔桂云说,几百个人的所里,80%的研究人员都是叶笃正的学生。“作为晚辈,我们跟叶老在一起,从来不用担心相处问题,他不会因为你资历浅而不重视你,也不会因为你声望高而轻信你。你可以轻松地跟他开玩笑,不同意他的观点也可以直接跟他争辩。”

曾经有报纸报道叶笃正任何时候身上都会带一个小本子,黄刚说:“从年轻时叶老一直如此,这样方便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和问题。他会在每次上班时跟我们分享他本子里的新想法和新信息,供我们参考、跟我们一起探讨。”在黄刚看来,老师的阅读面非常宽泛,他总是能够迅速捕捉到其他领域可以借鉴或者衔接的方法,运用到气象研究中,“他的视野起码超前20年” 。

相关链接:

①在近60年的科学生涯中,叶笃正在大气动力学、青藏高原气象学、东亚大气环流以及全球变化科学等领域成就显著,被公认为是我国现代气象学和全球变化学科的奠基人之一。近年来,叶笃正一直从事如何利用全球变暖的正面效应、降低负面效应的研究。2003年,他首次提出了“有序人类活动”的概念。同年,87岁的中科院院士叶笃正代表中国人第一次获得了国际气象界的“诺贝尔奖”——“国际气象组织奖”。

②他科研上的“朝前”和“超前”眼光,既来自于打破常规的治学精神,也来自于日积月累的学识素养。

③叶笃正使中国气候研究走进一个涉及科学、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的系统工程。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在清华大学,叶笃正放弃了自己喜爱的物理专业而选择了气象学,这是因为他接受了学长钱三强的“气象学对国家更为实用”的观点。

B.阅读材料中三次引用黄刚的话,第一次表现的是叶老的治学精神,第二次表现叶老正心态年轻,第三次表现叶老搜集材料的习惯。

C.叶笃正说:“单人唱不成戏,配角甚至更光彩。”这话一方面表现出叶笃正的谦逊,一方面说明他认为在研究中别人的贡献是主要的。

D.叶笃正之所以能顺利完成在美国的学业,博士论文也引起气象界的关注,并在以后多次获得国内外奖项,都是因为有罗斯贝的影响。E.本文选择典型事例,不仅介绍了叶笃正的求学经历、治学态度和学术成就,还从待人处事角度为我们展现出叶老可亲可敬的一面。

小题2:本文给我们介绍了叶笃正在科技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同时也向我们展现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你认为他的人格魅力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小题3:作为一个气象学家,叶笃正有哪些方面的成就?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4:材料中说“他科研上的‘朝前’和‘超前’眼光,既来自于打破常规的治学精神,也来自于日积月累的学识素养”,试从其中一个方面,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叶笃正取得显著成就的原因的理解以及给你的启示。(7分)

查看答案
题型:解答题
“我校需要8台电脑,新旧不限,我们是想让孩子们通过网络认识外面的世界,如你有此爱心,请联系我…”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时南泗乡平田小学的校长在网上发的一个帖子.与此同时,贵州福泉市黄丝镇安谷村马安小学的校长也在其微博上晒出需要6台电脑的消息,温州和宁波的两家企业决定联手奉献这份爱心,其中宁波提供10台,温州提供4台,宁波到广西、贵州每台电脑的运费分别为400元和800元,温州到广西、贵州每台电脑的运费分别为300元和500元,计划用7600元运费送这批电脑.
(1)如果假设宁波运往广西的电脑是x台,请用含x的代数式填充以下表中的空格:
起点/终点广西(8台)贵州(6台)
宁波(10台)x台______
温州(4台)____________
(2)请你设计一种方案,使广西、贵州能得到所需的电脑,而且费用正好够用.
查看答案
题型:选择题

继“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后,我国又制订了“实现东部新跨越”的战略方针,环渤海经济圈作为东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加速崛起。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目前,影响环渤海经济圈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是

A.矿产资源不足

B.水资源短缺

C.人口密度较大

D.洪水灾害频发小题2:甲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其棉花生长的有利气候条件是

A.地势平坦广阔

B.光热条件好,雨热同期

C.土壤深厚肥沃

D.降水丰富,水源充足小题3:天津、青岛、大连吸引外资企业纷纷落户,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条件是

①水陆交通便利   ②市场前景广阔   ③接近原料和零部件产地  ④水源、动力充足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