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中国最后一位大儒 ◆李兴濂 ①中国自古就有这样一群真正称得上文人的人。不管是在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题目:

中国最后一位大儒

◆李兴濂

       ①中国自古就有这样一群真正称得上文人的人。不管是在乱世还是盛世,不管是高居庙堂还是身处茅庐,他们以血泪蘸笔,嶙峋傲骨,直书亘古不移的人文理想,构成了一幅激荡壮美的长卷。在当代,梁漱溟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他的自信,他的无畏,他的真诚,他的傲骨,也与古代文人一脉相承。 

       ②民国初年,梁漱溟从北京顺天中学堂毕业报考北京大学,不意未取。他回家发愤说:“我今后一定要够得上叫北大请我当教授!”1918年,蔡元培真的电请他去北大哲学系任教授。谁人不佩服他的自信! 

       ③抗战中,梁漱溟在重庆办学,有反“政府”之论,沈醉带特务闯进学校去查办他。梁漱溟则正气凛然,针锋相对:“我这是小骂,对你们,对抗日有好处,如果你们仍不改悔,我今后还要大骂。”浩然之气令特务也怕三分!

       ④1970年,全国政协机关对新《宪法草案》学习讨论,梁漱溟最后一个发言,他讲了“两句话”:“一是,据我所知现代宪法最早产生于欧洲,其最初的出发点之一是为了限制王权。换句话说,宪法的产生就是为了限制个人太大的权力。有了宪法,则从国家元首到普通公民都得遵循,而不能把任何一个人放在宪法之上。现在的‘宪草’序言中写上个人的名字实在不妥……在此我声明一点,我不赞成把个人的名字,包括把接班人的名字写进宪法……二是,我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与今天的‘宪草’对照,发觉条文少了许多。条文少不见得就一定不好,但有的重要内容少了却让我等不甚了了。比如没有写上设国家 * * ,一国的元首不能没有。设国家 * * 是一回事,选谁当国家 * * 合适是另一回事。现在的‘宪草’偏偏没有设国家 * * 这一条,如此‘草宪’,实为置国统、政体于不顾!”此论令四座咋舌,寂静肃然,空气凝滞!

       ⑤梁漱溟还作诗讽刺某位“文化名人”:“淡抹浓妆务入时,两朝恩遇鬓垂丝。曾经招对趋前席,又见讴歌和口词。好古既能剽甲骨,厚今何苦注毛诗。民间疾苦分明在,辜负先生笔一枝。”

       ⑥身处乱世逆境,却始终以天下道义为己任,以良知为己任,刚直不阿,铮铮铁骨,足以震烁于今!中国的二十世纪,假若没有梁漱溟,该有多么失色!

       ⑦梁漱溟身材矮小,其貌不扬,可谁能说他不是中国的一位文化巨人,一位伟丈夫?

1.作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梁漱溟先生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按照下列句式把梁漱溟先生在1970年《宪法草案》学习讨论会上的发言,归纳为两句简单的话(每句不超过10个字)。

    一是反对                                                                    

    二是主张                                                                     

3.请分别解释第④段中两个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宪草”:                                                                                  

     “草宪”:                                                                                 

4.请用一个恰当的成语概括梁漱溟所讽刺的这位“文化名人”的低下人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结合相关历史背景和梁漱溟的精神风骨,说说为什么“中国的二十世纪,假若没有梁漱溟,该有多么失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积累链接:由梁漱溟的人格魅力,可以自然联想到周敦颐《爱莲说》中的两句话。

     予独爱莲之                                                                       

答案:

1.主要体现在他的自信,他的无畏,他的真诚,他的傲骨。

2.一是反对在《宪法》中写上个人的名字 ;二是主张在《宪法》中设国家 * * 。

3.“宪草”:宪法的草案;“草宪”:草率的宪法。

4.阿谀奉承;趋炎附势;溜须拍马。

5.中国二十世纪的大多数时间里,政治灰暗,人性扭曲。很多知识分子三缄其口,明哲保身,有的甚至丧失人格,卖身求荣,而梁漱溟先生的真诚无畏确实起到了震烁于今的作用。失去他,是时代的不幸,有了他,是时代的荣幸。(意近即可)

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试题推荐
题型:单项选择题

在食物网里,人类像别的动物一样,最后要依靠光能自养植物生产的有机物,如果人类要从单位面积上得到最多的食物,就得直接吃初级生产者。在陆地上像吃蔬菜这样的产品,利用效率是最高的。吃谷物和土豆,利用效率稍低些。如果改吃食物链的第二营养层次——食草动物,例如牛,对光合作用产品的利用率就要减少到十分之一。我们一般不吃第三层次的,像狮子和老虎那样的食肉动物。如果人类专吃这些动物,人类就难以繁衍。在海洋里,人们不可能有效地收获海洋中的主要初级生产者——微小的浮游藻类。除了在南极将来能开发磷虾资源,我们还不能有效地过滤第二营养层次的食藻浮游动物。某些鱼类(如沙丁鱼)能直接掠食富有藻类,牡蛎和扇贝等贝类也能直接滤食浮游藻类,这些都是第二层次的动物。已开发的海洋鱼类中,大多数属于较高的营养环节,它们可以被比作海洋中的“狮子”,其产量已在初级生产力的1%以下。如果用碳来衡量日前海洋的开发水平,总产量只有净初级生产量的0.03%,在大渔场也只达到0.2%~0.3%。海洋食物网的结构决定捕捞业的发展必然有一个极限。因此除了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还要发展海水农业。海水农业就是直接用海水灌溉农作物,开发沿岸带的盐碱地、沙漠和荒漠。建立海水农业的核心问题是海水的直接利用。用海水养殖海洋生物,只是构建人工养殖系统。海水农业则要使陆生植物“下海”,也就是要陆生植物重返海洋。从进化的大背景看,植物界本身已经完成了从海洋到陆地又重返海洋的整个历程。植物从海洋登上陆地之后,逐步进化到最高等的单子叶植物,后来一些单子叶植物又重返海洋,成为海藻一样生长于海水中的海草。能在海水或咸水中生长的植物还有红树林植物、芦苇、草属、米草属、海蓬子属、毛茛子属等不少种类,耐盐碱的植物就更多。海藻十也有既能在海水中,又在淡水中生活的种类。还有许多水陆两栖的植物。这条完整的进化链条启示我们可以通过多条途径获得耐海水植物,发展海水农业。第一条途径就是遗传改良,将耐海水和耐盐碱的野生植物改造成栽培品种。报载美国对海蓬子进行遗传改良,成为一种新的油料、蔬菜作物,饼粕蛋白质丰富,还可作饲料。海莲子耐盐高达5%,已着手在北丰沿海荒漠地带大规模种植,用盐度达4%,高于一般海水的红海海水灌溉,变荒漠为良田。我国也有海蓬子,还有同海蓬子类似,可以培育成蔬菜、油料作物的碱蓬。我国育成的耐部分海水的芦苇,产量高于野生芦苇。芦苇每公顷年产量高达60吨,年生产量十倍于森林。若用于造纸,1吨芦苇相当于2吨木材。我国的辽东湾苇场是世界上第二大苇场。如育成耐海水芦苇,就能营造大片海上“森林”。第二条途径是用基因工程技术以及常规育种技术将不耐海水的作物培育成耐海水植物。大规模品种筛选已获得可用海水灌溉的大麦、小麦等作物,杂交育种已获得耐三分之二海水的西红柿。基因工程立足于发现和导入抗盐基因,现在还面临着抗盐是受一个基因或是一组基因控制等问题的困扰。不久将来,抗盐基因工程有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将为抗盐、耐海水植物的培育开辟一条最直接的途径。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突破之前,细胞工程的研究结果已启示我们可能存在着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植物细胞全能性已经得到证实并用于生产,建立了大规模生产各种植物试管苗的工厂。一个细胞可以生长发育成一棵植物,这是个体发育的全能性。实际上植物在一生中像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一样,重演系统个体发育过程。植物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一生中不断以“苗”为单位重演个体发育的历史,同时伴随着系统发育的重演。银杏苗或基部分蘖的深裂的叶子完全像化石中保存的古银杏的叶子,与银杏树上的叶子的形状完全不同。这就是重演系统发育的例证。如果我们将全能性理解为个体发育的全能性系统发育的全能性,我们就能理解植株的个体发育过程,这些发育方式是不存在的。从这个角度看,细胞工程培育抗盐植物时发生的所谓体细胞变异,也可能是这种全能性的表达。如果某些陆生植物还保存着这种耐海水的全能性,我们创造让其表达的条件,就能获得耐海水的细胞系、叶状体或植株,让陆生植物重返海洋。海水农业也有了实现的可能。

对第三、四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遗传改良的方式,我国已育成了耐海水的芦苇,为营造海上“森林”提供了保证

B.研发培育耐海水植物,主要运用的技术有遗传改良、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技术等三种

C.大规模品种筛选已获得可用海水灌溉的植物有大麦、小麦、西红柿等

D.在抗盐基因工程的研究处于困境中的时候,细胞工程已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