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英,字时彦,金溪人。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读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题目: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英,字时彦,金溪人。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读书文渊阁。帝察其慎密,令与王直书机密文字。与修《太祖实录》,授翰林院修撰,进侍读。

  二十年,扈从北征。师旋,过李陵城。帝闻城中有石碑,召英往视。既至,不识碑所。而城北门有石出土尺余。发之,乃元时李陵台驿令谢某德政碑也,碑阴刻达鲁花赤等名氏。具以奏。帝曰:“碑有蒙古名,异日且以为己地,启争端。”命再往击碎之。沉诸河,还奏。帝喜其详审,曰:“尔是二十八人中读书者,朕且用尔。”因问以北伐事。英曰:“天威亲征,彼必远遁,愿勿穷追。”帝笑曰:“秀才谓朕黩武邪?”因曰:“军中动静,有闻即入奏。”且谕中官勿阻。立功官军有过,命勿与粮,相聚泣。以英奏,复给予。仁宗即位,累进右春坊大学士,乞省亲归

  宣宗立,还朝。是时海内宴安,天子雅意文章,每与诸学士谈论文艺,赏花赋诗,礼接优渥。尝谓英曰:“洪武中,学士有宋濂、吴沉、朱善、刘三吾;永乐初,则解缙、胡广。汝勉之,毋俾前人独专其美。”修太宗、仁宗《实录》成,迁少詹事,赐麒麟带。母丧,特与葬祭,遣中官护归。寻起复。正统元年命侍经筵,总裁《宣宗实录》,进礼部侍郎。八年命理部事。浙江民疫,遣祭南镇。时久旱,英至,大雨,民呼“侍郎雨”。年七十,再乞休。不许。十二年,英子按察副使裕坐事下狱。英上疏待罪。宥不问。明年进南京礼部尚书,俾就闲逸。居二年卒,年七十五。赐葬祭,谥文安。

  英端凝持重历仕四朝在翰林四十余年屡为会试考官朝廷制作多出其手四方求铭志碑记者不绝性直谅好规人过三杨皆不喜故不得柄用。裕后累官四川按察使。

  注解:葬祭:礼部赐祭、工部造坟安葬。三杨:指明代“台阁体”诗文的代表人物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先后位至台阁重臣,以大学士辅政。(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至,不碑所 识:知道

B.英子按察副使裕事下狱 坐:因为

C.英上疏待罪。不问。 宥:宽恕

D.二年卒,年七十五。 居:居住

2.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碑有蒙古名,异日且为己地, ②其无礼于晋

B.①命再往击碎 ②不知 * * 宽至此也

C.①朕用尔 ②不出,火

D.①既至,不识碑 ②以若为,求若所欲

3.给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英端凝持重/历仕四朝/在翰林四十余年/屡为会试考官/朝廷制作多出其手/四方求铭志碑记者不绝/性直谅好/规人过/三杨皆不喜故/不得柄用。

B.英端凝持重/历仕四朝/在翰林四十余年/屡为会试考官/朝廷制作多出其手/四方求铭志碑记者不绝/性直谅/好规人过/三杨皆不喜/故不得柄用。

C.英端凝持/重历仕四朝/在翰林/四十余年/屡为会试考官/朝廷制作/多出其手/四方求/铭志碑记者/不绝/性直谅/好规人/过三杨/皆不喜/故不得柄用。

D.英端凝持重/历仕四朝/在翰林/四十余年/屡为会试/考官朝廷制作/出其四方求/铭志碑记者不绝/性直谅/好规人过/三杨皆不喜/故不得柄用。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仁宗即位,累进右春坊大学士,乞省亲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汝勉之,毋俾前人独专其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母丧,特与葬祭,遣中官护归。寻起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7/0716/d82fd11253f2e6114f537b968bbc8417.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小芳的推力做功:W=Fs=50N×10m=500J,∵支持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而小车水平运动,∴小车在支持力的方向上没移动距离,∴支持力做功为0.故答案为:500,0.

试题推荐
题型:单项选择题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的主体颜色分别为蓝、黑、红、黄、绿,与奥林匹克五环一致,象征五大洲的团结,象征全世界的运动员以公正、坦率的比赛和友好的精神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友好相见,欢聚一堂,以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下列大洲排序与上述福娃顺序一致的是 ( )。

A.亚洲、大洋洲、非洲、欧洲、美洲

B.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

C.欧洲、非洲、美洲、亚洲、大洋洲

D.欧洲、亚洲、美洲、非洲、大洋洲

查看答案
题型:单项选择题

在珠峰海拔8700米的高度上挺立了33年的“中国梯”,在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后,于27日被带到拉萨,收进了珠峰登山博物馆。
西藏登山学校校长尼玛次仁说:“‘中国梯’承载着中国人对珠峰的探险历史,它落户珠峰登山博物馆,是登山界的一件喜事,我们将妥善保管好这份珍贵的登山文物。”
在从珠穆朗玛峰的东北山脊攀登的传统登山路线上,在海拔8700米的高度上有一道难以逾越的岩壁,被登山界称为“第二台阶”。1975年春,当中国登山队再次攀登珠峰时,索南罗布、大平错、次仁多吉、贡嘎巴桑等登山英雄,奋战了近一天的时间,用岩石锥和绳子在“第二台阶”的岩壁上架上了高近6米的金属梯,从而为登山行动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此后,约13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者通过这一梯子,成功登上地球之巅。于是,国际登山界亲切地把这一梯子命名为“中国梯”。
据尼玛次仁介绍,原先“中国梯”的顶端处有一块突出的岩石,给攀登者带来不小的难度,很多登山者在此处花上很长时间,造成一定程度的阻塞,而且还导致一些人在此冻伤,因此,去年国内外登山者在“中国梯”的右侧岩壁上搭建了一个更高的金属梯,使攀越“第二台阶”变得更加便捷。
为了不使“中国梯”长期弃置在那里或流失到境外,使之有个好的归宿,同时也为了保护好珠峰的环境,西藏登山学校决定派出阿旺扎西率领的10名队员,专门去拆除、收集“中国梯”及其附属物件,并将其妥善带回拉萨。这也为近期开馆的珠峰登山博物馆增添了一件弥足珍贵的中国登山文物。据悉,博物馆将精心开设“中国梯”专栏,向世人展示中国人攀登珠峰的光辉历史。

目前,“中国梯”在:

A.珠穆朗玛峰上

B.珠峰登山博物馆

C.西藏登山学校里

D.中国登山队手里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